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1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7篇
法律   11篇
中国共产党   61篇
中国政治   41篇
政治理论   26篇
综合类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学理论》2015,(14)
《色·戒》是张爱玲写了近三十年的一个小说,也是她对女性生存本真的一次深掘,意义非同一般。受启发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尝试去蔽小说语言与情节的形式迷雾,复归于王佳芝生存活动本身,体悟她的"此在"与"畏"。"色""戒"的文学生成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归"家"与被抛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42.
影像     
畏班族 畏班族,顾名思义就是畏惧上班一族。畏班族不仅缺了一个“强大的心脏”,而且“草莓化”。所谓“草莓化”,就是外表光鲜艳丽,内里一片苍白;外面疙疙瘩瘩似乎挺有个性。其实却经不住一点挤压。  相似文献   
43.
张心阳 《唯实》2014,(12):95-95
人心公正,是社会厚德善行的基础;权力公正,既是社会厚德善行的核心,也是风尚潮流的引领。为政之善,莫过公平。当年,鲁哀公问孔子“:何为则民服?”孔子回答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就是说,把正直无私的人用起来,百姓就会服从;把邪恶不正的人用起来,百姓就不会服从。人乃为政之本,启用正直之人,实际是为了行公平正直之事。  相似文献   
44.
正"肚量",本意"食量",引申为能宽容人的限度,亦谓"气量"。说一个人"有肚量",是说他有涵养,能容人忍事,胸襟宽广。"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说的是佛的"肚量"。人世凡尘"有肚量"的至高境界应该是"宰相肚量"。人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是说为人处世要豁达大度,要像宰相之类大人物那样宽宏大量,所谓"大人大量"。说起王安石,永远避不开的是"王安石变法"。众所周知,王安石毕生为之奋斗的神圣事业便是推行  相似文献   
45.
在海德格尔的早期思想中,主要通过此在向存在的发问,追问存在的本质.在《存在与时间》前半部分里,海德格尔提出了“向死存在”这一令人震惊的观点.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在对烦和畏的讨论中,发现此在是趋向于死的.这样的死并非生理上的死,也非别人的死,而是此在必将去经历的死.本文正是试从海德格尔这一部分思想的转变入手,讨论向死存在何以可能.  相似文献   
46.
47.
圣人崇拜是中国哲学精神之一,它千古如斯长存于炎黄子孙的心灵深处,为历史上不同的哲学流派所公认。它在历史长河中为不同的社会阶层所赞同,且不只是滞留在哲学家的经典性话语中,而且在下层民众上有着广泛的传播。文章以上述条件,结合语义学的演变、国人定势化的文化心态、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动、帝王的倡导、社会精英的自觉认同与与民众心灵深处的体认等方面,认为圣人崇拜具有普遍性意义上的传承性,从先秦至今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深远的和影响。  相似文献   
48.
“一山一水一圣人”这一观念成说的形成,与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及民族文化心理习惯密切相关。泰山、黄河原始的自然崇拜是中国先民拟人思维的典型表现,而文明社会中政治、信仰、文化等因素,更加重了泰山、黄河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孔子崇拜的形成则主要是因为其创立的学说符合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以至在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中长期处于宗主的地位。  相似文献   
49.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以他们为核心形成的蜀学在当时独树一帜。他们的思想儒、释、道兼容,其中儒学思想占有重要地位。苏洵重视圣人之道与"机权"的关系,苏轼从仁、礼的角度研究儒学,苏辙以"圣人之道,不求为异"为核心,探讨儒学经典。他们学说的主要特征,就是重视圣人之道与人情的关系。  相似文献   
50.
“圣人之治”曾经是一种普遍的理想政治生活图景。直到今天,有些政治文明仍然保持着它的变化形式。人类对“圣人之治”的诉求和信仰与政治的特殊复杂性、人们对政治的科学主义理解以及人性品分理论密切相关。然而,圣人之治作为一种政治范式是虚幻的,于生活在政治中的人类亦有不利。因此,我们必须冰释“圣人之治”的情结,坚决取向“规则之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