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4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15篇
中国政治   31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地理区域的不同,使得中国文化大体上分为南北两个板块.无论政治上分裂或统一,中国文化一直在南北间碰撞交融并逐渐发展起来.在南方,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就是楚文化,在漫长的文化发展史上,楚文化的精髓通过各种形式,尤其是文学保存了下来,并对后世文化有着重要影响.唐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唐文化集各民族文化于一体,既有包容也有吸收,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作为唐文化精魂的“盛唐气象”,那独特的美学特质和昂扬向上的人文意蕴,无疑与极富生命力的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22.
边塞诗是盛唐诗歌高峰上最明显的一个标志。唐代的盛世景象和文化氛围为边塞诗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它全面迅速地发展,并达到思想、艺术的高峰,在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的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它的繁荣既有其内在的历史原因,又有外在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23.
著得一部新书,便是千秋大业;注得一部古书,允为万世宏功。——清代文学家张潮《幽梦影》诚如曹丕所道:"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若是能够著出一部新书,发前人所未发,独有心得体会;觉悟他人,流传久远,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因而是千秋之大业。然而先贤古人之名著,大多具有深邃的理论、深厚的文化、深笃的见地、深广的情怀,可谓博大精深。后人于先贤名著当作如是观,即《左传》所言:"其  相似文献   
24.
唐大明宫遗址距今已有1300年历史,在其存在的270年间,有16位帝王在此主政。该遗址占地3.5平方公里,规模宏大,建筑壮观,堪称世界级文化遗存;是研究我国盛唐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最珍贵的实物资料,也是一段辉煌历史的标志性符号。唐大明宫遗址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对创新和展示中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提升城市品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实施同类文物保护和开发提供了借鉴的实践经验、启示和方法。  相似文献   
25.
高府     
伟大诗人白居易把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写成了千古流传的《长恨歌》。这曲哀婉动人、缠绵悱恻的人间神话,就发生在盛唐时期骊山脚下的华清池。  相似文献   
26.
轻轻拂去岁月的尘埃,唐诗,随手之间,便能从文字中拈出清新、浪漫、刚健的情怀来。美酒沙场、慈母游子、古道驼铃、连理比翼,那文字,一如盛唐气象,是一种风骨,不靡艳,不激烈,荡人心怀,牵人情思。  相似文献   
27.
一组“奏乐驼俑”唐三彩以其模塑与刻画的手法。惟妙惟肖地描摹出骑坐在“沙漠之舟”上的一支西域民族乐队,仿若令人看到了万方乐奏的盛唐时代,穿行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28.
唐代边塞诗,特别是盛唐边塞诗的繁荣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原因。概言之,其因有三:首先,强盛的唐帝国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盛唐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积极的社会心理;第三,唐诗的整体繁荣和边塞诗的长期发展是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内在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29.
《世纪桥》2005,(1):104-105
翻开浩瀚的华夏史册.盛唐结束以后.中原文明进入了一个动荡时期.黑龙江地区.出现了最后一个独立的地方政权.这就是金朝。这个历经百年的北方强国一度把中原的北宋王朝赶过长江。今天在阿城它的遗址上我们还能依稀看到当年金朝第1个都城上京会宁府的辉煌模样。  相似文献   
30.
《政策瞭望》2013,(3):1-1
习近平总书记近来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句话,既是历史的总结,也是现实的警示,更是对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要求。古往今来,凡事成于真、兴于实,败于虚、毁于假。盛唐时期的姚崇,历任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宰相。他临死前,有人问他有什么为政经验,他只讲了四个字“崇实充实”,意思是说,为政只有崇实,国库才能充实。战国时期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99以致40万赵军全军覆没.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直至灭亡。此类正反的例子不胜枚举,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