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10篇
中国共产党   34篇
中国政治   73篇
政治理论   11篇
综合类   2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正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是全世界8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石窟类遗产之一,是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为进一步强化大足石刻的保护、管理、监测、研究和展示工作,大足区人大常委会多次组织市、区人大代表调研大足石刻保护工作。代表们认为,大足石刻一旦被毁坏就难以恢复,必须依法保护大足石刻,但原有《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管理办法》系政府规章,已明显滞后,亟需地方性法规设置其调整和规划等。2013年,大足区人大常委会向重庆市人大常委会报送了《关于大足石刻保护管理的问题及建议》。2013年12月,市四届人大常委会通过的2016年立法规划将《重庆市大足石刻  相似文献   
102.
东川"罗家沟摩崖苗文石刻",是滇东北次方言苗族现存最古老的使用"老苗文"凿刻的石碑,就其文字书写方式而言,不仅揭示和印证了"老苗文"创制初期存在的不足及其发展变化,还遗留有苗族社会历史发展的痕迹.  相似文献   
103.
104.
牛英彬 《红岩春秋》2020,(4):F0003-F0003
龙多山摩崖石刻位于重庆市合川区龙凤镇。龙多山是巴蜀佛道名山,相传在西晋时期有广汉人冯盖罗在此修炼成仙。唐代武则天时期,曾敕令山僧在龙多山建立放生池。唐代天宝十四年,巴川郡太守韦藏锋在此祭山。龙多山南麓的山间盆地还有赤水县城遗址,古代赤水县城的兴衰与龙多山摩崖石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龙多山摩崖石刻主要分为摩崖造像和摩崖题刻,分布于龙多山东岩.  相似文献   
105.
佛教的造像手印是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一尊佛有不同的造像手印形式,造像手印不仅是受到当时审美的影响,关乎到佛像的整体美感;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直接指向了佛法佛理或者说是佛本身,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和佛教精神理念是同一的,这关乎到造像者对佛法本身的领会。  相似文献   
106.
三溪位于长乐市东南方、江田镇西北面,距长乐市15公里,现辖三溪、溪山、邦上三村,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人口约13000人。三溪风景优美,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内涵丰富,且保存较为完好,1999年5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首批历史文化名村。令人痴迷的人文景观三溪溪水妩媚清流,源远流长,素有长乐第一溪美称。它发源于与福清交界的群山中,集雨面积40平方公里。溪水流入抟纱  相似文献   
107.
在吉林省集安市清河镇东岔村8组石洞沟的山路边上,有一块人称“棋盘坨子”的巨石上刻有“抗联棋盘”和“五月住大山”“天下太平”字样。  相似文献   
108.
朱熹 《检察风云》2011,(17):89-89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龙门山大造石窟筑碑立传,每个石窟或窟中的佛龛都有题记,记述造窟人的姓名和愿望。迄今发现的龙门石窟中的碑刻和题记已达三千多品,古人择其精华五百品,后又从中择其更精者集为“二十品”,最后再择“四品”,可见作品影响之大,地位之高。  相似文献   
109.
东姜蛤蟒坑,一个非常有趣味的村名,位于溪口上雪窦寺遗址(始建于晋朝叫瀑布院),距千年古刹雪窦寺3公里处,是浙东"唐宋诗路"上文人骚客徜徉之地。近年来,在这里考证发现晋代时期留下的摩崖石刻群,有的虽经千年风雨,但字迹却依稀可避。"十八跨"等地名和东晋十八高僧及十八高士相聚有关。这些都位于宁波溪口雪窦山风景名胜区核心区中,是千年古刹雪窦寺的传承和宝贵史迹。  相似文献   
110.
陕西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蕴藏着无数珍贵的历史文物古迹,尤其是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石刻艺术珍品,其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堪称世界文化艺术之瑰宝。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承载着古代文明和先人智慧的石刻珍品历经几千年的自然侵蚀、人为破坏和兵燹摧残之后,现已满目疮痍,损毁严重。面对现状,切实加强对这些石刻艺术珍品的抢救性保护已成为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义不容辞的责任。做好这项工作,不仅对于推进陕西旅游事业十分紧要,而且对于系统研究和继承中华古代优秀文明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