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41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22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2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本文在《乡土中国》中对礼治分析的基础上,窥探中国基层社会中礼治与法治的冲突,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冲突,进而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农村法治秩序做些思考。  相似文献   
32.
古代的中国人把音乐抬高到了整个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地位。孔子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他认为音乐成就理想人格,使人自我完善,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这是因为中国人认识到礼治是偏于理性、外在  相似文献   
33.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兴起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广大奴隶不屈不挠的斗争,推动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必然要反映到思想领域中,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针对当时社会变革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于是,我国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序幕也就揭开了。  相似文献   
34.
“以德治国”与传统的礼治不同。传统礼治的根本原则是确认和维护社会的等级差别,“以德治国”的根本原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礼治的最高价值目标是实现等级社会的人际和谐、社会统一,“以德治国”的最高价值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现代德治要摒弃传统礼治中的封建糟粕内容,批判吸取和利用其道德教化功能对国家治理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35.
本文以合法性概念为切入点,分析了中国古代礼治和西方法治的合法性要素,探讨了中国礼治的合法性危机和法治的合法化道路,分析了当前中国法治之路上法律移植论和本土资源论之间的分野。  相似文献   
36.
周朝吸取了商朝灭亡的教训,提出“敬德保民”的政治主张,在监狱管理方面施以“明德慎罚”的狱政思想,同时,为了维护其宗法统治,又以“亲亲”、“尊尊”的“宗法礼治”为狱政思想,再加上从商朝“苦役惩罚”沿袭并发展而来的“幽闭苦役”思想,三者构成了周朝完整的狱政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37.
杨庆东 《青年论坛》2003,(5):137-139
本文通过挖掘小说广博的意蕴与对人物形象的深刻剖析 ,阐述了地处传统文化浓重的中原地带的呼家堡政权的发生、发展、巩固的特殊文化形态与文化根源 ,及其对中国农村的现代化之路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38.
曾小梦 《求索》2007,(8):217-219
《礼记》作为一部礼学文献汇编,其中保存了大量的引《诗》例证。通过对《礼记·坊记》一文的引《诗》研究,可以看出《诗》的功能的扩展,它由政教工具、交际工具而演变为儒家阐发、论证其礼治思想的重要理论依据,同时也证明了《诗》的丰富意蕴是由其文本自身特征和读者的接受、解释过程共同造就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解释者不断“重铸”所赋予的。  相似文献   
39.
先秦儒学在中国的文化思想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构筑了中国传统的礼治社会,成为传统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三纲五常"思想是其典型表达.  相似文献   
40.
传统的中西方文化由于体系、经济形态、维系社会的基础、地理环境以及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治国模式上的根本差异。概言之,中国传统的治国模式为礼治,即以统治者制定的伦理化的法律或法律化的伦理规范调整社会关系,强调政治社会化、政治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