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3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5篇
世界政治   28篇
外交国际关系   8篇
法律   61篇
中国共产党   88篇
中国政治   133篇
政治理论   18篇
综合类   3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佚名 《廉政瞭望》2014,(14):65-65
五代十国时期,状元所须战胜的对手甚少,是因为参加考试的人数本来就少,最根本在于当时的多数读书人已经丧失了参加科举竞争的热情。一般说来,国家越是统一,政治越是清明,读书人就越是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越是跃跃欲试,积极参加各种竞争,希望能寻找机会一展才智,建功立业。此时国家分裂,政局动荡,不仅严重地影响了文化教育,而巨极大地挫伤了读书人参加科举竞争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2.
母训是《清代朱卷集成》中一个较为突出的文化现象。部分考生在"慈训"中记录了自己的家训和家庭情况,描绘了母亲教育子辈的过程。考生将母辈训示写入个人履历,充分体现了女性在科举启蒙阶段的重要作用,也折射出清代贞节观念下抚孤教子的普遍现实。文人们通过课子图等方式表达对母辈的怀念,以另一种方式展现科举时代下女性的家庭生活和社会角色,进一步丰富了传统女性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73.
有清科举中,不仅读书士子获得功名要考试,那些主持各省乡试的主考官在任命之前也要考试筛选。清代科举政策规定,各省乡试正副主考官一律由京官担任,被称为“试差”,是个不错的差使,有名有利,很多在京官员都想当,号称“为国抡才”,责任重大,皇帝很重视,为了保证考官的“质量”,进行选拔考试,称“考试试差”,简称“考差”。  相似文献   
74.
正1000多平方米的猪舍,生猪存栏300头,凭着一股敢想敢干的闯劲,用坚持不懈的努力,写就了一段有声有色的致富传奇。她就是二师三十团远近闻名的养猪女状元何雪花。"2010年我听说养奶牛赚钱,便说服家人投入了15万元购买了奶牛。由于养奶牛成本大,资金周转时间长,对场地要求也比较高,再加上每天还需要骑车下单位卖牛奶,要想规模化养殖奶牛十分困难。"2012年,何雪花经多方探询信息、反复论证后,觉得养猪业前景不错,于是决定发展养猪业。此后,一有时间,她就搜集养猪信息,学习养猪技术。为了筹集养殖资金,  相似文献   
75.
蒋羽乾 《今日浙江》2014,(20):58-59
正温州的水门头一带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摩天大厦的包围中,朱自清曾经来回踟蹰的四营堂巷散发着悠悠古韵。在他曾居住过的老屋隔壁则是一幢晚清时期的合院式民居建筑,青砖绿苔,于繁华喧嚣中独守一隅。房子粗看带有巴洛克风格,仔细看去,青石门楣、浮雕雀替的点滴细节却是正宗的温州风格,带着历史的质感,饱含建筑的美学。这,就是温州南戏博物馆。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南戏是历史  相似文献   
76.
孙书平 《青年论坛》2014,(6):131-136
近10年来明清时期科举家族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对其进行系统总结有利于深化该课题研究.通过对该时期发表的论文、著作进行系统搜集和分类归纳发现:该课题研究在专题研究、宏观研究和微观个案研究方面都取得一定成绩,但在研究中也存在诸如地域研究不平衡和重名门望族家族研究而轻视非名门望族研究家族、名门望族研究中重明星研究而轻视家族内部其他成员研究等不平衡性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拓宽研究广度,同时还需要向纵深方面挖掘,促进明清时期的科举家族研究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77.
雁寒 《创造》2011,(8):109-109
晚清时节,云南曾经出现一位赫赫有名的文化人物,此公谓之袁嘉谷。据目前通行的资料记载,袁嘉谷1872年7月生于石屏,21岁到昆明应试,22岁应科试,23岁应优贡试,又应乡试,因常列榜首,被学友尊为“课(考试)王”。26岁赴京应试不第,发愤归,后又经潜修苦读,至31岁时再次应试,榜发,取在二甲第六十二名,入翰林院,授职编修,不久清廷开“经济(经世济民)特科”,袁嘉谷由尚书魏光焘保荐应试。  相似文献   
78.
张稚庐 《春秋》2011,(2):42-43
私塾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科举取士始于隋代。蟾宫折桂,遂成了天下士子趋之若鹜的一件大事。自儿童入私塾起,父训其子.兄勉其弟,无不意在功名。本来北方原是中华礼乐文明的发源地,具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准。然而,自公元10世纪以后.  相似文献   
79.
中国古代基本上可以称为科举社会。从国家治理的层面,科举制度实现了王权与士治的结合,使贤人治国的理念深入人心。从读书人的角度,科举制度连接着内圣和外王,不仅关乎"权"、"名"、"利",更直接的就是个人的自我实现程度。科举这种考试权力,是一种规训权力。一方面,通过全景敞视建筑(panopticon)监视,使读书人产生"自我监视",在布衣卿相的路上无止境地奔竞;另一方面,通过对读书人身体苦行僧般的操演,不断从细微处雕琢读书人的身体和灵魂,创造着封建社会需要的主体。所有的人都在此游戏里乐此不疲,似乎对游戏背后的权力规训茫然无知。  相似文献   
80.
小学教师陈刚,因4年前与女同事发生一夜情,受到党内警告处分。事后,尽管他努力改过自新,先后荣获“优秀教师”、“优秀党员”等称号,并多次报考国家公务员,但每次成绩名列前茅的他都被拒之门外,原因就是那次警告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