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3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27篇
中国共产党   36篇
中国政治   38篇
政治理论   8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董丽娜 《政府法制》2009,(17):27-27
古代的“科举考试”是帝王选才的途径,因此对考试作弊的惩办甚严。轻则杖罚、抄家,重则流放,甚至人头落地。  相似文献   
12.
宾兴是清代一种重要的科举活动,在清代后期对每一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士子都产生过影响。但国内外学界对其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迄今还没有相关专著面世,已发表的研究论文亦仅见雷方圣《宾兴馆简说》、张文《新建县“宾兴会”考述》、邵鸿《清代后期江西宾兴活动中的官、绅、商一一清江县的个案》和陈瑞《制度设计与多维互动:清道光年问徽州振兴科考的一次尝试》等4篇,有关清代台湾宾兴则迄今尚无专文发表。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作为科举经费的宾兴问题。  相似文献   
13.
考场舞弊事件不过是赵匡胤借题发挥的由头,他的真实意图很明确,就是要把官员的选拔权抓到自己的手里,借此削弱文人官僚的权力开宝六年(973年)的一天,宋太祖赵匡胤在朝堂之上按照惯例会见当年新考上的进士。新  相似文献   
14.
自隋至清,科举考试制度在中国存在了1300多年。近人在审视这项制度时,多指责它对贫家子弟的排斥,揶揄八股时文耗士子精力于浮文,讥讽登科仕进之人不识兵刑钱谷为何事。对于从这套制度中艰难竞奔、脱颖而出的状元,往往持鄙夷的态度,认为他们有虚名而无实学。笔者考察  相似文献   
15.
晏建怀 《党政论坛》2011,(22):50-51
北宋文人柳开年轻的时候,尚气白任,贪图虚名。某年,去参加科举考试,为了引起丰考官的注意,他穿着象征士人身份的华丽衣服,还把自己撰写的数千轴文章用独轮车推着,直奔丰考官面前。可是,主考官读了他的文章后,觉得意境一般,文采平平,远不如他那衣服漂亮。而另一位应试举子张景却沉着稳重,不事张扬,仅从衣袖内拿出一篇极短的文章交给主考官。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12,(23):58-59
眼中有才。唐代的李林甫曾在公元747年主持科举考试时,创造了无一人被录取的纪录。事后,他还曾向唐玄宗表示“祝贺”,说什么“野无遗贤”,成为历史奇闻。而就在那一年,被后人称之为“诗圣”的杜甫,在屡试不中的情况下,又一次惨遭淘汰。  相似文献   
17.
状元意指科举考试中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一名的人。所谓"十年寒窗苦,一朝金榜名",得状元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再加之关乎国家人才选拔和个人功名利禄,上至庙堂下至江湖,对此极为重视。尽管古时的风俗,今天的人们遵从很少,却惟对状元的热情有增无减。每年的当下对节,是举国瞩孽的“高考季”,热闹的节日很多,“晒状元”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8.
项贤明 《先锋队》2015,(8):50-51,56,3
应试教育是人们在教育过程中迷失了教育原本的目的,错把考试当作教育的目的,从而在教育过程中采取错误的方法,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显然是个教育问题,需要对具体的教育活动过程,包括对指导这种活动的理念进行深刻的变革,才有可能真正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科场如战场,有人春风得意马蹄疾,自然也有人愁云惨淡万里凝。多位历史名人都曾三度名落孙山。  相似文献   
20.
正在古代,官员改年龄的现象依然普遍,公然成为一种陋习,以至于连雍正这样严厉的皇帝都拿这个没办法。在宋朝以后的文献中,有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不同文献、甚至是同一种文献,对同一个人的年龄记载往往不尽相同,有的甚至相差达到十数岁。今人不要误以为这是传写致讹,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