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3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27篇
中国共产党   36篇
中国政治   38篇
政治理论   8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党课》2012,(23):58-59
眼中有才。唐代的李林甫曾在公元747年主持科举考试时,创造了无一人被录取的纪录。事后,他还曾向唐玄宗表示“祝贺”,说什么“野无遗贤”,成为历史奇闻。而就在那一年,被后人称之为“诗圣”的杜甫,在屡试不中的情况下,又一次惨遭淘汰。  相似文献   
22.
晏建怀 《党政论坛》2011,(22):50-51
北宋文人柳开年轻的时候,尚气白任,贪图虚名。某年,去参加科举考试,为了引起丰考官的注意,他穿着象征士人身份的华丽衣服,还把自己撰写的数千轴文章用独轮车推着,直奔丰考官面前。可是,主考官读了他的文章后,觉得意境一般,文采平平,远不如他那衣服漂亮。而另一位应试举子张景却沉着稳重,不事张扬,仅从衣袖内拿出一篇极短的文章交给主考官。  相似文献   
23.
最早,“学究”一词是专门名称,出于唐代的科举制度。唐代科举有进士、明经等科,其中明经这一科又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和学究一经几种。经,指经书。五经就是《易》、《诗》、《书》、《礼》、《春秋》。应科举考试的人可以应五经考试的,叫做“学究”。从宇义上说,学究一经,就表示学通一部经书。  相似文献   
24.
《台声》2010,(6):84-85
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噩耗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台籍举人汪春源、罗秀惠、黄宗鼎与在京台籍官员叶题雁、李清琦等多方奔走,率先上书都察院,反对割台议和,表明“台地军民必能舍死忘生,为国家效命!”都察院将呈文代奏光绪帝,表达台湾同胞强烈反对割台的决心和民意。是为“五人上书”。本刊现将载于老台胞何标主编《老北京台湾人的故事》书中、现存北京市档案馆的呈文全文录于此。  相似文献   
25.
舞弊     
何进 《江淮法治》2014,(16):35-35
正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曾经很神圣的高考,竟越来越与舞弊分不开了。今年,河南再次发生大规模、有组织的替考舞弊案。高考作为全国最大的选拔性考试,公正、公平是必须要确保的,高考舞弊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对公正公平的破坏力也是巨大的,严重破坏教育公平和社会诚信。回顾和分析历年高考舞弊案的处理结果,有一个问题必须引起重视——高考舞弊的违法成本相比舞弊行为的后果而言,处罚过轻威慑不足,这可能是高考舞弊案连年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目  相似文献   
26.
康熙年间清政府统一台湾后,随之在台湾设立县、府学并开科取士,童试及岁、科两试皆在台湾举行,乡会试则在福州和北京举行。这样,清代台湾科举考试制度基本确立。清代前期的台湾社会是个移民社会,闽粤人成为台湾移民的主体。移民对台湾科举考试制度的发展产生怎样影响,这是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就移民与台湾科举考试之间关系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7.
一、生平与作品吴必素(1894~1954),笔名禄河、傅之、村民、处素、禄亭、蜀鸟、慧人、澹轩、说海、熙渠、春潮等。1894年出生于越南北宁省慈山县禄河村(今河内市东英县梅林乡)一个清寒的汉学者家庭。他从小学习汉文。14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但屡试不第。1917年法国殖民政府宣布在越南取消汉字和科举考试后,他开始教书。从此开始文学创作。他的处女作是翻译作品《锦乡亭》。我国的梁启超、康有为、胡适和西方的卢梭、孟得斯鸠对吴必素思想的演变有过很大影响。后来,他又读了鲁迅、郭沫诺、高尔基等人的作品,思想日趋进步。吴必素和阮重述、梅…  相似文献   
28.
考进士,中状元,是帝制时代读书人的共同理想。不过,那时的科举,录取率很低,据钱茂伟《国家、科举与社会》一书对明朝科举录取情况的统计:“乡试录取率在4%左右,会试录取率在10%左右”。意思是1000人参加考试,大约只有4人考上举人,这些举人还要进入殿试,不被刷下才能成为进士,所以明朝进士录取率,最多也只是4‰。可见,古代科举考试,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过得了的真是凤毛麟角。而在这残酷的淘汰比拼方式下,五代末、宋朝初的窦禹钧一家,五个儿子却全部考中进士,后来个个身居要职,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相似文献   
29.
晏建怀 《唯实》2011,(1):96-96
北宋文人柳开年轻的时候,尚气自任,贪图虚名。某年,去参加科举考试,为了引起主考官的注意,他穿着象征士人身份的华丽衣服,还把自己撰写的数千轴文章用独轮车推着,直奔主考官面前。可是,主考官读了他的文章后,觉得意境一般,文采平平,远不如他那衣服漂亮。  相似文献   
30.
科举制从唐代开始,选拔任用官吏一般以科举为主要方式,科举中有“孝悌廉让”、“清廉守节”的内容,科举考试也可以看做是对官员就任前的培训教育,以期达到正心、诚意、齐家、治国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