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32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20篇
各国政治   18篇
工人农民   22篇
世界政治   106篇
外交国际关系   45篇
法律   639篇
中国共产党   1169篇
中国政治   1701篇
政治理论   494篇
综合类   59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300篇
  2013年   319篇
  2012年   397篇
  2011年   373篇
  2010年   359篇
  2009年   368篇
  2008年   377篇
  2007年   350篇
  2006年   344篇
  2005年   208篇
  2004年   212篇
  2003年   157篇
  2002年   155篇
  2001年   159篇
  2000年   110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正>国务院文件国发[201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国务院决定,对为我国科  相似文献   
892.
吕新云 《前沿》2010,(16):30-34
文章把空想社会主义分为感性空想的社会主义、理性批判的社会主义、理想试验的社会主义三个阶段,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演化进步的客观历史过程,并分别从时代特点、思想内容、语言表述方式和社会历史影响等方面对感性空想社会主义和理性批判社会主义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893.
《理论与当代》2005,(9):1-1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伞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战略重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不竭的动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关键在于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一是整合资源。要建立以创…  相似文献   
894.
功利主义自创建伊始就以指导政府的行为选择为基本旨趣,并且基本盛行至今。本文从政府决策的内在逻辑以及与实用主义、义务论的对比论证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与优先性。然而,长期以来,功利主义也受到各种挑战和批判。本文概括性的评述了对于功利主义作为政府决策基础的各种批判性的观点,同时针对功利主义政府决策观所存在的缺陷,也提出了初探性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895.
邵英 《理论导刊》2005,(3):58-60
科学技术和文化都是人类的创造,都以合目的性、合规律性为准则,以改变人类的生活状态,提高生活质量为终极目的。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人类在共同走向科学文明的同时,保持了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可以预见,在21世纪新科学技术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依然会以鲜活的、富有个性的形态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896.
长期以来,国内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认识一直处于批判的主导立场,认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同资本主义,意图是推进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近年来,中国哲学界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看法有所转变。本文试图通过读衣俊卿教授的《人道主义批判理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述评》一书,以人道主义批判为主线,重新寻找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897.
刘丰  张蒂 《欧洲研究》2005,23(6):111-126
20世纪90年代后期,后实证、后现代理论与主流理论之间的辩论开始扩展到学科史领域,试图对国际关系学科传统知识体系进行全面的解构。学科史批判研究借鉴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传统的学科研究议程、本体论和认识论立场、学术制度与规则以及价值关怀等方面提出了质疑。这一研究路径旨在将学科历史的关注带入国际关系的研究中,从而有助于对以往的学术实践的自觉反思。然而,重“破”不重“立”的研究方法使得批判研究无法提供一种替代性的学科史叙述方式和知识体系。学科史的合理重建可以借鉴包括科学哲学在内的多种方法,其目的是揭示学科发展规律、指导学科的未来发展,发挥学科史研究对知识积累的贡献。  相似文献   
898.
899.
900.
史广全 《法学论坛》2005,20(1):32-39
本文运用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对当代中国法治秩序建构理论进行了反思,认为当前法治秩序建构理论的致命弱点在于主体维度的缺失;法治秩序建构的本质在于由传统的日常生活世界向非日常生活世界跃迁;当代日常生活作为传统法律文化的寓所对于法治秩序的建构形成巨大的阻滞与消解因素;日常生活批判对于法治秩序的建构具有根基性价值.进而提出重构当代法治秩序建构理论的设想,即建构一套以国家(政府)为动力,以社会为基础,以日常生活批判和深层文化启蒙为主体维度的国家·社会·日常生活批判三位一体的新的法治秩序建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