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7篇
世界政治   12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法律   26篇
中国共产党   107篇
中国政治   145篇
政治理论   33篇
综合类   2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61.
当下数字中国的崛起历程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伴共存。老龄社会新形态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日渐突显,呈现出既有机遇、也有挑战的新影响与新态势。数字老龄化并非旨向“技术与社会”的二元博弈,其概念要义在于从适应技术到参与社会的理论递进;在继承“积极老龄观”理念与发展“健康、参与和保障”行动中丰富积极老龄化的共识范畴。中国数字老龄化超越了西方国家以技术为中心的单一逻辑,在国家战略与社会治理共举的复合结构中呈现出独特的发展潜力。一方面,在弥合数字鸿沟上,中国数字老龄化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另一方面,凭借制度、理念、文化与人才等多重优势,中国将进一步释放数字红利,积聚老龄社会下建设数字强国的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362.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深刻论述,其中人口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人口现代化对于助力经济发展、重构社会文化、推进生态文明、保障国家安全以及推动民族复兴,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和人口负增长时代,人口现代化呈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然而,国内学界却没有与时俱进地拓展研究,较少对各类人口现象进行理论统合,或较少融入人口以外的其他现代化视角。因此,本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背景,结合新时代人口发展的新特征,从人口总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四个维度,对人口现代化的内涵进行了理论阐释。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分析了人口现代化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机遇方面,讨论了质量型人口红利、长寿红利、性别红利和配置型人口红利等发展优势;挑战方面,分析了超低生育率、老龄化加速、城乡区域发展不均、传统人口思维定式等方面问题。最后,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提升人口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思路与路径选择,进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现代化的人口条件。  相似文献   
363.
杨时云 《群众》2022,(10):29-3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江苏肩负“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要发挥和利用好集体经济发展传统优势,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增强实力,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半篇”文章,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在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中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364.
人口历来是经济活动的主体。自20世纪末以来,人口红利始终是经济学和人口学的重点研究议题,而随着人口转变推进和生产方式转型,我国现实人口条件与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亟须对既有的人口红利研究进行再认识和再建构。基于人口红利研究的演化脉络,梳理中国人口红利本土化研究的现状,可以发现学界讨论的基本共识、争议焦点,以及在研究范式、理论概念、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同时归纳出现阶段中国人口红利本土化研究的核心议题主要有:第一次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第二次人口红利的作用机制及其替代效应、其他广义类型人口红利的驱动作用,以及就业结构性错配和区域发展差异等制约人口红利释放的因素。下一步中国人口红利本土化研究应以理性认识数量层面的人口机会、培育质量层面的人口潜力、优化人口红利空间配置和产业配置等议题为落点展开。  相似文献   
365.
<正>今年4月,家住陕西农村的7岁男孩东东(化名),因脖子长“包”去医院就诊,当地医生检查后怀疑是恶性肿瘤。家长千方百计联系上了北京儿童医院的儿科专家,确认孩子患的是罕见的软组织肌上皮癌。在专家建议下,东东来到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接受治疗,术后病情稳定,目前已顺利出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