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各国政治   15篇
工人农民   41篇
世界政治   3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5篇
法律   178篇
中国共产党   374篇
中国政治   485篇
政治理论   191篇
综合类   21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136篇
  2012年   171篇
  2011年   171篇
  2010年   156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156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郭彦 《人民检察》2012,(4):27-33
坚持改革开放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必然带来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凸显的结果。当前的社会矛盾总体态势呈现出"三个绝大多数"的基本判断,即当前绝大多数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绝大多数矛盾是利益性矛盾,绝大多数群众的诉求是有道理的。立足解决老问题、防范新问题,才能发现矛盾、化解矛盾、防范矛盾。  相似文献   
52.
社会管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利益诉求与价值追求多元化格局逐渐形成,新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不断涌现,政府部门只有开动脑筋,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才能及时化解矛盾,疏通人民群众实现合理的利益诉求的渠道,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相似文献   
53.
未来的民法典应当以人文关怀为基础,这一方面要按照人文关怀的要求构建民法典的价值体系。民法典的价值理性,就是对人的终极关怀。在民法理念上,除了强化意思自治以外,还要以人的尊严和自由作为同样重要的价值,并贯彻在民法的制度和体系之中。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54.
道德作为类的内在理性与自觉,意识、认知、毅力的关键是价值的维护。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作为具体与历史的践行意旨就在于构建创新型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5.
在美国短短的10余天,遇到了三次不同形式的游行。这三次所见反映出美国民主、自由的某种程度,也反映出西方一些政客向世界“推销”自由民主的某种意图。  相似文献   
56.
王学东 《外交评论》2007,82(2):54-60
国家声誉属于外交政策中的非物质性诉求当中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主要围绕国家声誉的本体实在、认识层次、前提假设以及作用条件展开论述。本文首先阐明国家声誉的理性基础是知识理性,然后对国家声誉因素展开本体论、认识论的分析,并指出声誉因素起作用的边界条件。文章最后就国家声誉在实践中的运用做了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57.
本文从网络发展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挑战以及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阐释,指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诉求.  相似文献   
58.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历时探索与现实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对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中共历来重视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建设,并在实践中进行了艰辛探索.1990年代以来,中共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导权受到了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体现了中共回应挑战、重构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59.
在民族落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差距与贫富差距仍在扩大、社会分配不公之矛盾比较突出、医疗卫生事业薄弱、扶贫开发任务艰巨、就业岗位供给不足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民群众的内部矛盾日渐突出、社会稳定与公共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等方面问题仍在相当程度上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鉴此,现阶段也就有必要加快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夯实化解社会不和谐现象的物质基础;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构建起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社会安全网;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广泛开展平安建设,以便形成化解不和谐现象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60.
谢晖 《长白学刊》2002,(1):21-25
在哲学诠释学理论指导下,从历史、化、认识等方面反思和定位诠释法律所能达到的状况,就会得出诠释法律的境界只能是相对合理的。法律与人类终级关怀有密切联系,诠释法律又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