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4篇
法律   32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绝对法律行为"理论无视"积极义务"与"消极义务"的区别,对"特定人之间的约定不能为不特定人设定义务"之"义务"的自然法性质缺乏必要的认识。该理论无视现行法律之物权公示公信原则,进而也违背了人类对待物之秩序时的自然情感或本能。  相似文献   
32.
恢复原状的各项具体功能在民法中可由绝对权请求权、不当得到返还和损害赔偿请求权共同承载,将恢复原状作为一种独立的民事责任承担方式的主张不能成立。民事责任归属于债的范畴,并以强制执行力为根本,区别于绝对权请求权;损害赔偿应成为民事责任体系的惟一方式,相应地,我国未来民法典只能保留恢复原状作为制度机能而不是手段来指导整个民事救济体系。  相似文献   
33.
长期以来,停止侵害的救济方式被认为是判定专利侵权后的当然结果。但是,我国专利法领域中的侵权责任不同于传统大陆法系国家的侵权责任,并不仅仅把侵权行为视为债的发生原因之一,侵权责任也不仅包括损害赔偿。因而,停止侵害请求权不宜被视为一种绝对权的请求权,而应当基于侵权责任产生。美国法上“永久禁令”制度的变迁为我国重构专利侵权救...  相似文献   
34.
2004年11月25日上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对雇凶杀害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开一案作出终审判决。判处上诉人王宝生、武治君死刑,并根据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签发的执行死刑命令,将雇凶杀人的王宝生和他雇佣的杀手武治君押赴刑场执行死刑。而参与杀人的其他6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和有期徒刑。  相似文献   
35.
大陆法系一些国家的民法典在物权篇中规定了物权请求权。我国民法典是否规定物权请求权引起了学者的争论。我国民法典不宜规定物权请求权,应将其妨害除去请求权、妨害预防请求权等内容规定在侵权行为法篇中,并对侵权行为法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36.
物权与债权的区别 ,是民法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近代以来 ,学界提出了债权不可侵性理论和租赁权物权化理论 ,物权与债权的区别变得令人困惑。本文指出了债权不可侵性理论与债的概念矛盾 ;分析了债权特别是租赁权物权化的标志 ,明确了占有标的物的债权与物权之区别  相似文献   
37.
论我国绝对权救济模式的立法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绝对权救济模式主要有传统大陆法系民法中绝对权请求权与损害赔偿之债的“二元模式”以及《民法通则》确立的统一侵权责任的“一元模式”。基于民事权利、义务、责任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及绝对权救济模式背后的法理不同,应当变革《民法通则》统一侵权责任模式为归责原则、时效适用、责任形态各异的预防侵权责任方式与赔偿侵权责任方式相结合的“新一元模式”。  相似文献   
38.
大陆法系一些国家的民法典在物权篇中规定了物权请求权.我国民法典是否规定物权请求权引起了学者的争论.我国民法典不宜规定物权请求权,应将其妨害除去请求权、妨害预防请求权等内容规定在侵权行为法篇中,并对侵权行为法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39.
债权物权区分说的构成要素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可可 《法学研究》2005,27(1):20-31
债权物权区分说是德国民法学最重要的体系特征之一。这一区分理论包含了支配权与请求权的区分、绝对权与相对权的区分、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的区分、客体的区分等四方面的内容;由此可以得出科学的债权和物权概念。但债权与物权的区分并不能周延现实中的一切权利类型。为此有必要将这两者的区分还原为其构成要素,并从这些要素出发,以类型学方法重新构建权利类型体系。  相似文献   
40.
从中西传统人权观念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培元 《人权》2002,(5):12-13
西方文化有“天赋人权”的观念,这一观念已成为西方人权学说的理论依据。这一观念与人类中心论是联系在一起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权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对自然界拥有绝对权利,在自然界面前享有无可质疑的权利。据说,人是自然界最优越的,居于统治地位,自然界则是被利用、控制、奴役和掠夺的对象。自然界的其他生命包括动、植物的生命是没有任何权利的。在现代社会即工业化时代,这一价值观导致人对自然界的肆无忌惮的掠夺,已造成严重后果,人类生存已面临着空前的威胁,这是有目共睹的。 中国文化是非人类中心论的,可说是一种深层次的生态文化。中国的儒家文化也很重视人在自然界的地位与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以人为中心的或人文主义的。但以人为中心并不等同于人类中心论。中国文化的中心议题是“究天人之际”,其基本观念是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人的主体性正在于实现这一目的。无论道家的“回归自然”、“人与天一”,还是儒家的“天道性命”与“仁民爱物”,都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