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3篇
  免费   7篇
各国政治   10篇
工人农民   10篇
世界政治   31篇
外交国际关系   43篇
法律   84篇
中国共产党   224篇
中国政治   350篇
政治理论   74篇
综合类   1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于坚的诗歌透露着恬淡、闲适、平民式的生活理想.这种理想在他的诗中集中体现为对个体生命体验的思考,对存在的关注和对日常生存境况的拷问.这种对诗歌精神的敏锐捕捉和对人的生存本质的新认识,使他的诗歌创作找到了生命支点.于坚以平民化的视角对人生和现实存在进行了全方位的扫描,并对其在诗歌中蕴含的平民意识进行了充分张扬.  相似文献   
12.
自1979年起,罗章龙开始发表回忆文章,并披露毛泽东1918年赠他一首七言古诗。在后续的文章或回忆录中,他又披露自己与毛泽东的诗交,这为学界了解毛泽东青年时代诗词活动的多样性提供了材料。但也正因为是回忆资料,当事人毛泽东又去世,别无旁证,对罗章龙凭记忆录写的毛泽东作品应该更认真对待,核实印证,尽可能地接近历史真相。从执笔主体看,它们都出自罗章龙笔下。毛泽东七言诗是否真实存在?并且其还在邓伍文“恳谈”之后作了修改,这到底算毛泽东的作品,还是罗章龙与毛泽东的合作作品?罗章龙忆及自己与毛泽东1918年赴北京经许昌时的联句七绝《过魏都》是否有其实?他的诗集《椿园诗草》一书并未收入或附录此诗。罗章龙回忆与毛泽东同游岳麓山、朱张渡时,称“我们作了诗”,但所作的五律《初登云麓宫》收入了《椿园诗草》中。笔者认为,罗章龙所忆的毛泽东赠诗,无手迹为证,无抄件,无旁证与佐证(其妹妹不能算证人),其真伪值得再研究,诗句的改动之举近乎荒唐。而所谓罗章龙与毛泽东联句而成七绝《过魏都》、五律《初登云麓宫》,其所忆不实已基本清楚。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在其对话录,尤其是在《伊翁》和《国家篇》中提供了两个看似截然相反的对诗歌的评价。而对柏拉图在相关文本中对于"神"这一概念的使用的考察,不仅消解了文本中的这一矛盾,而且也揭示了柏拉图真正的目的在于一步步降低诗人在城邦中的地位,并最终确立哲学对于诗歌的统帅。  相似文献   
14.
善待中年     
汪亭 《工友》2015,(2):56
周末,赶一趟绿皮火车回了老家。年少求学时,回家很频繁。有漫长的寒暑假,各种闲散节日及周末,还有一颗思乡的少年之心。而今中年,客居异地,又成家立业。每每想回家,总因种种俗事被耽搁。人到中年,回到老家已然有些生疏。静谧的山夜,卧躺老旧的木板床,辗转无睡意。从落满灰尘的书柜上,找出一本高中写的日记,纸张泛黄,字迹深陷且有些模糊。来回翻阅时,看到了一张十年前的自照。背靠葱郁的群山,  相似文献   
15.
邓荣的诗     
烟灰缸太满 会影响吸烟的心情 最好是倒空 擦亮  相似文献   
16.
误区 遗憾     
去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江泽民同志的两首七绝诗。诗虽作于1998年3月19日,但内容的跨度,却包括了我国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整整8年的伟大实践,显示着一个团结奋斗、务实兴邦的重大主题。作者在诗前小序云:二首七绝系“忆旧”、“思今”之作。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诗评历代有“诗无达诂”之叹。其实,古代文论中“知人论世”等观点推之极端,有将艺术与历史等同之弊。因作品艺术手法的不同,或读者自身审美经验的参与,艺术欣赏中出现的“诗无达诂”现象不止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情理中事。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以来《诗经》的文化研究逐渐为学者们所关注。因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对《诗经》的研究其实就是在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而情诗、婚恋诗是《诗经》中内容最多、最有价值的部分,它们所体现的距今二三千年前的我国古代社会的婚俗文化,其中遗留着人类童年时期的婚姻痕迹,既有乱婚残俗的一面,又有遵循礼教的一面;既有自主恋爱婚配的自由,又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限制,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给我们留下了值得关注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9.
1895至1937年间,一些传统文人或为亡命,或为应聘教学,或为视察,或为旅行,穿梭于两岸之间,留下了不少以"之台湾"和"之大陆"命名的诗歌作品。此类诗歌大体可分为两类,其一是大陆旅台文人在台期间的诗作,也包括一些内渡文人以"之台湾"为题首写的诗作。另一类是台湾传统文人创作的以"之大陆"为题首的诗作。这两类诗歌记载了日据下台湾人民殖民地生活的苦难,呈现了两岸历史文化交流的面貌,承载了知识分子深厚的民族情感。  相似文献   
20.
雷姗 《世纪行》2014,(7):48-48
<正>当前,举国上下全民阅读的热潮正在掀起。由全民阅读,我联想到去年网络上走红的一篇文章:《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文章的结论振聋发聩:中国人大多数时间都在玩ipad,而很少用于静静的看书,未来的中国会因只注重发展而疏远灵魂付出代价。面对这样的结论,也许,我们该问问自己:今天,你我阅读了吗?毛主席有句名言:"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当今社会,无论是"炒作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