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4篇
法律   8篇
中国共产党   23篇
中国政治   79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羌族"释比文化"已处于濒危状态:释比传承人愈来愈少面临同化,更令人担忧的是信仰的缺失。"释比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要把"释比文化"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内进行抢救保护,处理好羌族"释比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在羌族居住地做好羌语羌文推广工作,积极引导羌族现存宗教仪式中的积极因素与社会和谐共进,也是焕发羌族文化活力、保护和传承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2.
2003年3月至9月,笔者对九寨沟藏族村寨、理县桃坪羌寨、盐源泸沽湖摩梭村寨进行了调查.选择这三处村寨的理由为:一是三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景点的地理位置不同.九寨沟与桃坪羌寨都在阿坝藏羌自治州内,但九寨沟在四川北部边缘,与甘肃省相邻;桃坪羌寨在四川偏中部,与成都仅158公里.泸沽湖则在四川西南端,与云南省接壤.三处少数民族旅游地几乎在同一直线上[1].二是笔者认为三处村寨在真实性方面存在差异:九寨沟在突出自然资源的同时,其民族文化真实性的"舞台化"较为严重;目前,桃坪羌寨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其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真实性,然而旅游开发所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也渐露端倪;盐源泸沽湖的摩梭村寨远比对岸云南的"原始"、"真实",政府准备对其加大开发力度,其结果会如何呢?  相似文献   
43.
作为羌族文化艺术的奇葩,羌绣,无论在图案、色彩、构成还是针法上都凝聚着千年古羌文化的底蕴和羌民族的生活理想。地震带给羌族巨大损失,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44.
习惯法与羌族习惯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少数民族习惯法作为不同于国家制定法的另一种文化现象和知识传统,是法学和法文化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尤其是文化人类学、法律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全球多元文化研究的兴起,使民族习惯法的研究尤显重要。在我国,从法学的角度对各民族的文化和传统进行研究正方兴未艾,而对某一民族的习惯法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则尚处于尝试阶段。我国西南地区的最大区位优势和地区特色之一,是众多少数民族济济一堂。我们生活工作于斯,又以法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为职志,瑰丽多姿而又略带神秘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习惯法自然成为我们关注的热点,而羌族习惯法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则成了我们调研的首试对象。Ⅰ 历史上,我国的许多少数民族并未建立过国家,或虽曾经建立过割据的甚至独立的国家但为时短暂,并早已消失,因此,若固守国家与法的理论模式,以国家作为法的产生前提就必然会把这些民族排除在法律史乃至法学研究的视野之外,更遑论民族习惯法研究了。法律人类学对法则有不同的理解。《原始人的法》一书的作者E·霍贝尔说:“在  相似文献   
45.
46.
白建银 《传承》2012,(20):82-83,96
羌族与所有民族一样,既创造历史,也被历史所创造。在这个时代,人们既需要"重新寻根",从根源找到真实的自我,也需要面向未来——这个由我们开创的未来,也将进一步创造费孝通所说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羌族的民族史,王明珂先生以"华夏边缘"称之,将视野放到更大。  相似文献   
47.
首度赴台圆梦宝岛台湾少数民族民意代表高金素梅与20名四川北川羌族学生结缘于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地震发生后,高金素梅非常关注四川地震灾区,在参加完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暖场演出后,率台湾少数民族演出团直接到四川开展赈灾抚慰活动,并于北川助养了20名羌族受灾学生,从2008年至今,与北川羌族的这  相似文献   
48.
羌族是一个人口众多、传统悠久的民族.现在主要居住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理县、茂县以及绵阳市的北川县、平武县等地。据2005年的官方统计,户籍登记为羌族的人口约为32.65万。在2008年“5·12”特大地震灾难中,羌族人口损失将近10%。羌族地区至今仍保留着以原始宗教,万物有灵,多种信仰的灵物案拜为核心的民事习惯,婚姻习惯是其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5·12”地震后,羌族人的婚姻习惯法有了较大程度的变化,从形式到实质都更加符合国家法的理念与要求,这无疑是羌族社会文明发展的重大进步。  相似文献   
49.
灾后重建背景下羌族传统文化教育发生了传承场域、传承者、可持续性之变迁,在羌族的传统文化传承和教育中,充分发挥羌族人民的主观能动性,将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教育、文化与社会有机结合起来,摆脱通过外力助推羌文化的静态保护,催生羌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内生力,依靠羌族民众的身份认同与文化自觉、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互为补充等途径,为羌族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50.
哈尼族巡礼     
白坡德 《今日民族》2010,(11):18-21
元江哈尼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源于藏北高原古羌族氐羌部落。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开始南迁,途经秦岭山脉、大凉山、金沙江、洱海、昆明等地,逐步沿哀牢山迁入今元江县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