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6篇
工人农民   11篇
世界政治   8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29篇
中国共产党   217篇
中国政治   300篇
政治理论   67篇
综合类   3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142.
143.
习近平基于马克思城市发展思想,传承和借鉴中西方优秀城市文明智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探索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方向和道路,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重要论述逻辑体系由“以人民为中心”一个内核和生态、文化、协调、创新四个维度构成,彰显了重要的理论特质,不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城市发展思想,而且拓展了实践空间,将新时代中国城市发展工作推向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为了改变生活方式以及寻求发展契机,主动流入城市,对城市生活渴望而执着,然而一系列社会矛盾的存在使其无法从真正意义上融入城市社会,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只有积极推动社会转型与管理机制变革,才能更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发展所期待的包括满意工作、生活质量提升、健康生活、社会融入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5.
郭隆 《北京观察》2020,(2):30-33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紧紧围绕"七有""五性"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相似文献   
146.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其主要特点表现为追求“量”向“质”以及“单一”向“全面”的两个转变,其实现瓶颈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安全保障,还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选择。在深入剖析“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特点、实现瓶颈以及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实现“美好生活需要”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阐明新发展格局如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更高水平坚持国际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推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7.
每个国家发展的最根本的出发点都是使人民群众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创建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立足点。在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进程中,我国始终坚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随着我国进入改革的深水期和攻坚期,各行各业的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立足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三个维度,重思我国在发展进程中人的问题,从人的劳动解放、人的个性解放和人的社会解放三个层面探析其在创建人民美好生活进程中的现实路径,使人民群众以更加饱满的激情和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去,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建美好幸福的生活家园。  相似文献   
148.
周玮 《人民之友》2020,(2):14-15
“应到代表761人,实到722人,预算报告得赞成票701票。”1月17日下午,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湖南省2019年预算执行情况与2020年预算的决议,实到代表97.09%的赞成率,是代表们对2019年财政工作的赞许,也寄予了全省人民对2020年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49.
150.
霍克海默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阐述了美好生活的现代性悖论——理性主义逐渐成为美好生活概念的主导原则,未来只有借助理智与自主性,才能重塑美好生活之有机性、本真性和主体间性,实现真正的自乐、自在、自得和自由。在霍克海默思想的启示下,建构"中国式美好生活",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通过顶层设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统领作用,引导人们将美好生活的追寻与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战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