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7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4篇
各国政治   37篇
工人农民   162篇
世界政治   230篇
外交国际关系   53篇
法律   913篇
中国共产党   1456篇
中国政治   2713篇
政治理论   763篇
综合类   983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164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209篇
  2014年   581篇
  2013年   569篇
  2012年   738篇
  2011年   773篇
  2010年   768篇
  2009年   660篇
  2008年   674篇
  2007年   395篇
  2006年   376篇
  2005年   284篇
  2004年   150篇
  2003年   172篇
  2002年   137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梁周敏 《学习论坛》2005,21(5):8-1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向全党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一要求,适应了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的迫切需要,扩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对于我们党巩固执政基础,完成执政任务,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如何从理论上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从实践上切实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重大问题。为此,本刊特组织刊发一组文章,从不同角度对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2.
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与物质相对应的。马克思主义早就告诉我们,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根据它的对象和内容不同,意识可分为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大学生法律意识指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映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一、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必要性(一)依法治国的需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  相似文献   
23.
《突发事件应对法》立法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我国近日通过的一部规范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共同行为的重要法律。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这部法律,有必要对该法的立法背景和过程进行回顾和分析,对该法中的若干核心概念进行阐释和研究,对该法的立法思路进行总结和梳理,对实施该法应当做好的工作进行前瞻和探讨。  相似文献   
24.
后民工荒时代:走出失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岩 《南风窗》2007,(9):30-32
上个世纪中叶,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曾经十分犀利地指出,当代世界正面临着新自由主义市场化和全球化转向带来的严峻挑战,贫富分化不断加剧,怨恨歧视和社会排斥逐渐增加,社会整合力量日益消解,造成这些“世界的苦难”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家的撤退”——国家以市场自由为借口,退出对社会的保护。  相似文献   
25.
法的功能在于调节、调和与调解各种错杂和冲突的利益。本文以当前群体性事件的三个热点为例,分析了由于法律缺失和不完善,不依法行政、滥用权力,司法不公及司法权威受损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的关系。提出一方面我们应当教育群众通过合法途径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应通过加强法制建设,约束行政权力、规范行政行为,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保护群众的利益不受侵害。  相似文献   
26.
重大突发事件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 ,社会变迁始终是与重大突发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重大突发事件可以有效地推动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和制度的变革 ,也可以有效地推动政府体制的变革。深入研究诸如“SARS”之类的危机事件 ,对于我们推进社会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27.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尺度,也是一个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标尺。在各种矛盾交织碰撞并存的现阶段,要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构建一个制度化的充分的广泛的政治参与机制,尽可能地满足日益分化成熟的不同利益群体的政治参与要求,从而使各利益群体通过制度化的途径和平协商的方式得以维护自身的利益,和谐相处,促进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8.
《中国民政》2007,(8):62-62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民政局强化举措,积极做好防汛防涝救灾工作。一是及时进行灾情调查和统计。对辖区内敬老院、散居五保户、独居老人、重点优抚对象、低保户、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情况进行重点调查,做好灾情统计;二是加强对民政对象的保障。划分四个片区,由局长担任总指挥,兵分四路,加强对汛情、灾情的检查监督,随时做好处理突发性事件的准备工作;三是建立灾情防治值班制度。  相似文献   
29.
崔建华 《人大研究》2005,(11):36-37
2005年7月14日《南方周末》何斗先生《期待中国“立法文化”新变》一文,对近年立法公开化、民主化所带来的一些利益群体积极主动地影响立法决策的现象寄予了很高的期待:“各个利益群体对立法的积极游说和诉求的充分表达,自会有利于形成平衡和兼顾各方利益的良法。”此说,想来不会有人反对。立法、决策的公开化、民主化以及利益群体的积极游说是一种进步,应该不断加以推进。不过在赞赏和期许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关注的是,在公民社会发育不充分、社会表达和反应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靠“各个利益群体对立法的积极游说和诉求的充分表达”,是否真的…  相似文献   
30.
在突发事件频发的今天,应急管理能力已成为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能力之一。看一个组织的稳定性,不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