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10篇
中国共产党   25篇
中国政治   20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世爵世职承袭人择选,是清代一项重要的礼制,也是清代世爵世职制度的核心内容,它涉及到清代勋旧亲贵阶层的名爵、特权、利益继承的合法性问题。与清代世爵名称、序列、等阶的演变相同的是,世职承袭人择取制度的形成,深受女真八旗制度的影响,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后金立爵之初,从世爵世职承袭人的择选,看不到汉族王朝流传久远的宗法制度的影响。清入主中原以后,世职承袭人择选还表现为满汉习俗、文化的冲突,雍正以后才最终实现了爵位承袭与宗祧承袭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刘黎平 《各界》2014,(1):58-60
乾隆年间,有位老干部叫张廷玉,安徽桐城人。张老干部是军机处的第一批成员,又是总理事务的大臣,不仅负责抓吏部和翰林院的工作,还负责几条战线的工作,老干部身上的担子不轻;而且,他这样操劳也不是一两年的事了。  相似文献   
13.
正黄遵宪,出生在广东梅州一客家望族,他视野开阔、善于接受新事物。1876年,29岁的他参加顺天乡试中举。这一年12月,广州大埔籍的翰林院侍讲何如璋奉命为出使日本大臣。那时候用同乡是官场风气,而且能够办外交的人才也多出自粤、闽等省。大约因为这些原因,黄遵宪被任命为驻日参赞官,日本成了他外交生涯的第一站。  相似文献   
14.
《法制博览》2010,(5):25-25
明嘉靖四年(1525年),当时严嵩任南京翰林院侍读,文章书法已负盛名,来京公干时住在菜市口南边的江苏会馆,距鹤年堂很近。此时的鹤年堂已经从丁家转到浙江药商曹蒲飒的手中。当时人们称他为“曹菩萨”,口碑极好。严嵩偶染小恙来到鹤年堂,“曹菩萨”为他亲自开方配药,几次往来,谈文论画,相谈甚欢,  相似文献   
15.
赵煌 《学理论》2009,(18):148-149
封建王朝建立之时,它就面临如何处理皇帝与开国功臣之间关系的问题。开国之君大多采取所谓的“狗烹定律”。这样做固然可以快速解决功臣对皇权的威胁,但不可避免的造成动荡不安。相比而言,宋太祖的“杯酒士兵权”就显的更为理性和艺术性,在历史的长河中给人以清凉的感觉。那么“杯酒释兵权”是在何种深层次的环境下进行的呢?  相似文献   
16.
巴图 《党史文汇》2002,(10):34-36
这是一个即将被忘记的人物。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他也曾扯起自己的旗帜,提出自己的立国方案,并为之孜孜以求,留下了不算平凡的生命体验。此人即张君劢,名嘉森,字君劢,一字士森,号立斋。1887年1月18日出生于江苏嘉定县。1910年,张君劢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获政治学学士学位。回国应试于学部,取得殿试资格,次年经殿试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为暂避袁世凯的迫害,在梁启超的安排下,张君劢于1913年取道俄国赴德入柏林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从政治方面看,他早年追随梁启超从事立宪活动,是政闻社的骨干人物,自3…  相似文献   
17.
明太祖罢中书废丞相后,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但皇帝日理万机却难以周遍,皇帝与百司之间需要匡辅。于是先是设四辅官,后任翰林学士,明成祖时定格为殿阁大学士,设内阁,终于使参谋型匡辅取代了直线型匡辅。内阁只参谋建议而不直接发号施令,并形成票拟、留中等一套工作机制,大学士于是成为没有名义的实际宰相,但内阁们是编外非正式组织。此外,内廷还另有一些与内阁业务有关的禁直机构,又将文秘等官职统一于翰林院。科举进士多入翰林院,而内阁学士多出翰林院,使科举士官主导了内阁枢要。  相似文献   
18.
雁寒 《创造》2011,(8):109-109
晚清时节,云南曾经出现一位赫赫有名的文化人物,此公谓之袁嘉谷。据目前通行的资料记载,袁嘉谷1872年7月生于石屏,21岁到昆明应试,22岁应科试,23岁应优贡试,又应乡试,因常列榜首,被学友尊为“课(考试)王”。26岁赴京应试不第,发愤归,后又经潜修苦读,至31岁时再次应试,榜发,取在二甲第六十二名,入翰林院,授职编修,不久清廷开“经济(经世济民)特科”,袁嘉谷由尚书魏光焘保荐应试。  相似文献   
19.
宋丹 《工会博览》2008,(10):79-80
翰林院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后期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该制度自唐朝创立,历朝有所因革损益,至明朝趋于成熟。明代翰林院集唐宋以降翰林院制度之大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使翰林院制度无论在政治上、学术上和文化上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敢在恩师面前据理乃争曾国藩与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是道光十八年的进士同年。李瀚章、李鸿章兄弟以年家子的身份一早就拜在曾国藩门下,学习制举文,彼此谊同师徒。22岁中举人,25岁殿试二甲第三十九名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李鸿章的仕途一开始就平坦如砥。他曾说:“吾愿得玻璃大厅事七间,明窗四启,治事其中。”这种待遇唯封疆大吏才有,李鸿章立此宏愿,起初被人视为“大言欺世”,他一笑置之。有志者事竟成,被人低估反增趣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