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10篇
中国共产党   25篇
中国政治   20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第一次会议。会议决定成立6个工作小组,分别承担开国盛典的相关事宜。周恩来委托前清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的陈叔通负  相似文献   
52.
《新东方》2013,(4):I0003-I0003
王弘诲(1542-1617)明朝进±,教育家,今定安县雷鸣镇龙梅村人,历任翰林庶吉士、翰林院检讨、编修、南京礼部尚书等。他一生为官贤能清正、同情民众、关心教育事业,流芳千古。  相似文献   
53.
正2013年12月6日,《凤凰周刊》报道让小说《大清相国》卖脱销。这篇报道中提到,2007年年底,时任北京市长的王岐山即将上调中央,告别之时,他推荐了两本书,其中之一便是在当年出版的历史长篇小说《大清相国》。该书以清代中枢名臣陈廷敬为主角,写他为官50余年的生涯,展示了顺治、康熙两朝的历史和官场。53年中,他历任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礼部侍郎、左都御史,工、吏、户、刑四部尚书,拜文渊阁大学  相似文献   
54.
<正>记得北大百年校庆时,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校友,三三两两来到未明湖畔,在蔡元培先生的铜像前合影留念,追思老校长治学育人、开一代新风的历史功绩。说实在话,百年校史,真正有所建树、永垂校史的校长能有几人,蔡元培先生当之无愧是天下第一人。余生也晚,没能见过蔡元培先生。百年校庆来校的校友中,恐怕也很少有人亲聆老校长的教诲。当年访问90高龄的严济慈,老人家回忆起抗日战争时从  相似文献   
55.
“官”之辨     
沈发 《侨园》2013,(8):44-44
<正>据说古时候苏州人娶媳妇,不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要用掌扇、黄盖、银瓜等装饰品,以显示尊贵的气派,而掌扇上又无一例外地粘贴上"翰林官"三个字。后来有个名叫周卜世的苏州人来到扬州,一个扬州人在闲谈中问:"你们苏州的老百姓为什么都不娶媳妇?"周卜世惊讶地反问:"哪有这回事?"那扬州人道:"我曾经在苏州住过几年,看了无数次彩轿迎亲,却都是翰林院的官员,何曾有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这虽说是戏谑之言,却也尖锐地嘲讽了苏州人这种当官的情结(见清人王应奎  相似文献   
56.
阳成斌 《当代广西》2014,(17):60-60
正在桂林以北的灵川县九屋镇,有一个周氏聚居的村落,叫江头村。村中的明清古民居青砖灰瓦,层叠飞檐,错落有致,尽显古朴和典雅,令人顿生怀古的幽思。沿着青砖高墙,穿行在古朴幽深,纵横交错的古院落中,每一个古院落的厅堂,都高悬着"太史第""进士""解元""武魁""知县""同知""知州""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奉政大夫""通奉大夫""荣禄大夫"等牌匾,显示了这些庭院主人曾经显赫的身世,让人深深感受到江头村浓厚的科举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57.
陈宁骏 《各界》2011,(1):70-71
谭延闽是个地道的“高干子弟”,但无纨绔之风。谭家世居湖南茶陵。谭延间从小聪明好学,潜心读书。1897年,他就考中举人,后中会元(会试第一名)、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回到长沙后担任中路师范监督、  相似文献   
58.
马军 《传承》2010,(31):46-47
<正>钱沣生于乾隆年间(公元1740-1795年),是清代著名的清官和书画大家。他出生在一个寒素的银匠家庭。由于贫穷无钱买书,母亲便用古圣先贤树枝为笔,河沙为纸,窗外偷听念书的故事激励他,使他立志做一个古今功德的完人。乾隆三十六年,钱沣中了进士,并授翰林院检讨,从此正式步入仕途。他先后任职通政司副使、提督湖南学政、江南道监察御史、通政司参议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钱沣一生清正,刚直不阿,高风亮节。  相似文献   
59.
李大晋  王庆安 《春秋》2010,(5):56-57
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孟秋的一天。一青年男子溯沂河而上。此人中上身材,玉面红润,虽是着布穿麻。却神清骨秀,楚楚不凡。青年姓公名鼐。字孝与,是蒙阴名门望族公氏之后。从其高祖至父已蝉联四世进士。其父公家臣曾任翰林院编修、会典编修官,并负责校阅《世宗实录》,名重一时。  相似文献   
60.
正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后世评价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纵观曾国藩一生,他为官从政50年,在30余岁就已官至二品,后来又入阁拜相、位极人臣,但他却始终坚持以"廉洁"为做官原则,不贪钱,不爱财,勤俭朴实,选择了做一名"穷官",从不利用职权为自己捞取私利,可谓晚清官场一大异类。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曾国藩升授翰林院侍讲、詹事府行走,升官当天他在《过隙影》中郑重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当官以不爱钱为本,只要坚守一个‘廉’字,就算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