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3篇
工人农民   76篇
世界政治   84篇
外交国际关系   53篇
法律   410篇
中国共产党   1063篇
中国政治   1132篇
政治理论   147篇
综合类   1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343篇
  2013年   427篇
  2012年   431篇
  2011年   401篇
  2010年   307篇
  2009年   280篇
  2008年   219篇
  2007年   160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空巢老人"(elder people living alone),是社会学家和老年学术研究者给60岁以上老年人不与子女共同生活而自己独立居住的一个形象称呼。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关于"空巢老人"的定义是指子女离家居住,家中也没有其他亲属,独身或者是与配偶、甚至是更年长的上辈居住的老年人。  相似文献   
132.
2011年1月,樟树市经楼镇敬老院的70岁老人聂洪发还在为无钱医治早期胃癌而忧心忡忡。而今,他已经完全康复。谈起这些,老人总会满怀感激地说:“黄院长就像我的亲生女儿一样,要不是她帮我筹钱开刀,又精心照料我,我早就埋人黄土了。”她就是经楼镇敬老院院长、全市敬老道德模范——黄卫华。  相似文献   
133.
"‘常回家看看’这样的道德规范入法,是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时,多名委员、代表阐释了上述观点。不可否认,委员们建议将"常回家看看"入法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弘扬中国传统孝道文  相似文献   
134.
2012年2月6日19时,古浪男子王某酒后驾驶黑色夏利车,在经过古浪县夏润小区附近时,将退休老人徐某撞伤,因害怕承担责任,王某将昏迷不醒的徐某抱起放进车里,随后拉到古浪县定宁河坝荒滩将其活埋。2月7日凌晨,徐某家人四处打听却一直没有徐某下落,于是报警。  相似文献   
135.
来信     
《南风窗》2012,(25):12-12
笔者家住县城,2011年大学毕业,与同龄朋友一起到了找工作的时候,考录公务员自然是不错的选择,但能挤进公务员队伍的毕竟是少数。通过聊天得知,通过公务员招录进入各局工作的只是极少数,很大一部分人都是以其他各种编制形式在局里上班。有自收自支的,有合同制的,有借调到该局的,也有大量的临时工等等。这"极少数"与"很大一部分"恰如文中谈及的"公务员的缺编与超编"。有的局里,真正有公务员身份,是财政指标的仅有几个人,这几个人一般  相似文献   
136.
我做人民调解工作已近30年,在这30年里,我见证了吵嘴夫妻的破镜重圆,经历了反目兄弟的热泪拥抱,听到了不孝子女跪在老人面前的忏悔,看见了敌对邻里握手言和的场景。回想30年的调解工作,这其中的苦辣酸甜,只有我自己才能体会。苦说到苦,每次去村里化解矛盾纠纷真叫苦。  相似文献   
137.
如何解决城乡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问题将是我国进入老龄社会后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长期照护指对身心功能障碍者,长期性提供健康照护(healthcare)、个人照护(personalcare)以及社会性服务(socialserv.ices)等照护措施,其目的在促进或维持身体功能,增进独立自主的正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8.
正2006年,她创办了滨海县爱心养老护理院,五年多过去了,她以常人难以想像的毅力,用热情化解冷漠,用辛劳换取信任,用坚守赢得感动,终于实现了自己立  相似文献   
139.
鲁秀珍是一位地道的东北人。1999年退休后,随丈夫王观泉先生移居上海,成了一位“新上海人”。由于他们的独生女儿定居在美国,故而,他们二老也成了一对典型的“空巢老人”。因为地域、语言、风俗习惯的不同,鲁秀珍更有一种双份的孤寂。 然而,她得到了上海人的关怀。她先后被吸收参加了华阳侨联的英语班,还当了十来年的班长,之后,又参加了英语唱歌组,更是与上海人打成了一片,增进了友谊,消除了孤寂……她满怀感恩之情,为本刊记下了她心中的“暖巢”。  相似文献   
140.
今年,农九师一六一团退休职工张成山已经是73岁的老人了,1962年6月,他和他的战友们高唱着"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的战歌,一路来到了现在的农九师一六一团,当年的他23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那个年代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是发生在那个年代的故事,却历久弥新,并让我们一次次因为感动和震撼而泪如泉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