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6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8篇
各国政治   46篇
工人农民   179篇
世界政治   247篇
外交国际关系   52篇
法律   949篇
中国共产党   1378篇
中国政治   2716篇
政治理论   580篇
综合类   851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184篇
  2014年   577篇
  2013年   672篇
  2012年   767篇
  2011年   770篇
  2010年   658篇
  2009年   584篇
  2008年   574篇
  2007年   381篇
  2006年   365篇
  2005年   245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152篇
  2002年   143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老张原是某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几年前退休回到家里,在家虽说不愁吃、不愁穿,家务事也不用管,可是整天无所事事,时间一长就呆腻了,总觉得人老了没用了,活得无聊,几乎闲出病来了.  相似文献   
32.
杨军 《南风窗》2007,(2):24-25
种种迹象表明,当改革步入艰难时刻,一场思想和文化的崛起正在孕育,而这正需要知识分子精神的重建。  相似文献   
33.
利益是利益主体与利益客体 (对象 )之间对立统一的社会关系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 ,当代中国社会的利益关系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和竞争性的特点。社会资源分配格局的变化 ,导致社会利益群体的分化 ,形成多重利益矛盾的交叉。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和冲突 ,关键是要在经济、社会资源的开放、流动、公平配置和公共事务的公正参与上 ,作出恰当的制度安排。利益组织作为代表一定社会群体利益的民间组织 ,主要通过共同约定的规则和组织内外的互动合作 ,规范市场资源配置 ,配合政府改进公共服务 ,达到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3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 ,建立和完善老年人社会化服务体系越来越显必要和迫切。我们应根据市场经济要求和老年人养老新需求 ,通过各种有效方式来建立和健全这种社会化服务体系。在这项事业中 ,政府、单位和家庭都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35.
36.
国际法的效力根据在于所谓各国意志之间的协议,即"协调意志"说.但是,"协调意志"说的意识形态性与现代国际法理论及发展趋势存在冲突,与国际社会和国际法的发展存在不和谐之处,"协调意志"说的意识形态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国际法发展的推动力受到削弱,损害了国际法作为一个学科体系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应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国际法,不应局限在某一狭隘的、群体的范围内,使其更有利于国际社会和全人类的发展.  相似文献   
37.
中国传统教养说,十分重视父母及家庭对儿童个性的发展,认为父母及家庭是儿童个性发展的主要动因.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则认为儿童个性的发展取决于同伴群体.本文试从二者产生的背景、理论基础、理论观点等方面做一比较,旨在澄清模糊不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8.
《党史博采》2007,(5):57-57
<正>卫生院作为基层医疗单位,首先要定好位。卫生院的主要职能是预防保健、基础医疗和重病急救。其服务群体,主要是辖区内的广大百姓。  相似文献   
39.
孙卫卫  王亚鹏 《求实》2007,3(5):76-79
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追求的主导文化模式一直处于“忽左忽右”、“忽东忽西”的无定向之中;而且,由于政治生态等因素的影响,文化的断裂、历史的循环时有发生。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进步,导致文化变革的延拓。因此,21世纪的中国文化,一定要认准文化变迁的总体方向,摒弃文化虚荣心理,排除外在干扰,把握文化脉搏。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文化建设切实有所成效,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40.
长期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偏重以社会本位目的为导向而忽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个性教育理念基本不为教育者认可和重视的现象较为严重。在教育方法上多因循传统教育,倚重行政手段,注重惩罚和灌输,使学生个性无法张扬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