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7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17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1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杨桂婵 《工会论坛》2003,9(3):112-113
聊斋志异》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描写了妇女的婚姻家庭生活 ,通过爱情题材塑造了众多光彩动人的女性形象 ,表现出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精神  相似文献   
52.
郭建 《法律与生活》2010,(13):51-52
评剧《花为媒》,也叫《张王巧配》、《张五可》,由评剧艺术的开创者成兆才(1874~1929年)在民国初年编写。该剧取材于《聊斋志异》中的《寄生》篇,  相似文献   
53.
熊建 《政府法制》2010,(24):22-23
明代书商首提“四大奇书”。最近几十年流行起来“四大名著”。中国古代小说能称得上名著的何止这四部?《儒林外史》、《聊斋志异》、《孽海花》……哪个不算?区别就在这“大”——伟大、四大名著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小说方面的最高成就,是中国古今各阶层人士最熟悉、最喜欢的艺术巨著,像四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人的某些文化、心理特质。  相似文献   
54.
《当代贵州》2011,(11):65
读书故事邓小平:爱好古典史书、武侠书邓小平曾坦言:"我读的书并不多。"他的女儿邓榕回忆,邓小平没看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看的是选  相似文献   
55.
汪金友 《实践》2013,(10):64
下属"出事"而"殃及"领导的新闻,时常见诸于各类媒体。对一个领导干部而言,最可以调动的是自己的下属,最应该信任的是自己的下属,最需要保护的是自己的下属,但往往给自己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的,也恰恰是自己的下属。《聊斋志异》的"梦狼"篇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进士出身的邹平县令李匡九,居官清正,公道廉明。但只因一个案子,却落得一片骂名。原因是有个乡民被人诬告,去衙门询问怎样才能打赢这场官司。一个门役告诉他,县令提出要二百两银子。乡民苦苦哀求,看能不能减  相似文献   
56.
《黄九郎》为蒲松龄《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斋》)卷三中的第十一篇作品[1]131。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与人们思想的渐渐开放,人们对这篇曾经被无意或故意忽略的故事渐渐产生好奇并加以关注。试图通过比较《黄九郎》与清代其他涉及同性恋的小说,以及与其他以人狐同性恋为题材的故事的不同,进而分析《黄九郎》一文的特别之处。  相似文献   
57.
聊斋志异》的重要艺术特色之一,是以浪漫主义手法表现现实主义内容,即用鬼狐及各种动物形象,曲折幻变地表现形形色色而又惊心动魄的现实世界。它有时是以动物在现实中的本相出现,有时则让其幻化为人。本文论述了《聊斋》中写得较多的狼、犬、虎、驴、马等五种动物。这些以动物构成的故事,除仅记动物传闻的一类简短作品外,都往往有作者独特的命意。有的别有寄托,表现人情;有的寓意深隐,旨在讽世;有的借物诛邪,以泄悲愤;有的嘲弄贪鄙,聊示揶揄。如《梦狼》以群狼横行官府,揭露了一个赤裸裸的吃人世界;《苗生》以一虎的形象贯穿全篇,刻画了各种类型的书生者流;《潍水狐》与《三生》,或以驴,或以马,鞭挞了那些王公大人中的衣冠禽兽;而《五通》简直就是借文学首张诛伐妖异迷信的大纛;都表现了作家批判社会、干预人生的胆略和识力。  相似文献   
58.
本文以《聊斋志异》为文本,以聊斋中的男性形象为对象,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了聊斋男人们在爱情上的种种表现,从而引发了对文化衰落的思考。  相似文献   
59.
聊斋志异》中的九篇典型的案例小说,内有为缉捕凶手、迅速破案而作出的大量侦查假设:或误用侦查假设而酿成冤案,或善用侦查假设而成功破案,或由多种类型的推理构成推理系统提出侦查假设。本文从逻辑的角度分别作出梳理,这对于我们如何从客观实际出发,深入调查取证,成功运用侦查假设,迅速正确侦破案件,或许能获取某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0.
王丽丽 《学理论》2009,(30):223-224
文章从《聊斋志异》中“自然美”女性形象切入,充分挖掘出这些女子身上的美德、才智、能力,并肯定了其应有的社会价值。通过她们对真实人生、真实情感,对自由、自主精神的追求和向往,表现了作者蒲松龄思考的深度所在,以及他独特的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