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各国政治   9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55篇
中国共产党   159篇
中国政治   257篇
政治理论   131篇
综合类   16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61.
刘武芳  苑丰 《工会论坛》2005,11(4):96-97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的重大战略安排,成为我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发端于西方的治理与善治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术资源和研究视角。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在我国的运用因具体条件的不同而受到的限制。  相似文献   
762.
卞菊 《前沿》2006,(8):147-149
“更少的统治,更多的治理”,以此为座右铭的治理理论逐渐成为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和价值追求,对全球治理、国际政治、国内行政以及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良好的治理”的善治理念及其要素则对当代中国的政府管理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善治标准为标竿的政府管理改革,实际是政府、社会、公民以达成多元共治的良性互动状态,建构多元共治网络为目的的递进过程。在这一进程中,提升政府信任机制,发挥第三部门的作用,是政府管理改革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763.
和谐社会:政府从治理到菩治的价值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理在社会科学中的运用为政治发展理论注入了新的血液。政府作为治理主体之一,不断寻求治理方式的变革与优化。而政府从治理转向善治预示着秩序社会向和谐社会的价值增量变迁,政府善治与和谐社会的价值共性决定了两者的契合点在于转变传统政府思维与运作模式,构建政府与公民社会协调发展的互动制衡机制。  相似文献   
764.
治理理论的兴起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理论背景。就自身理论主张而言,治理理论及其实践在西方的兴起契合了政府合法性获取的两大基本要素的要求,有利于政府合法性基础的重建与巩固。治理的效能目标和民主诉求,对转型期我国政府合法性基础的重建与巩固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6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的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发展观的核心是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准确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深刻含义。必须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社会各个方面的互相联接,互相促进,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既考虑当前社会需要,又考虑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发展观的落脚点和着力点是“五个统筹”。1、统筹城乡发展,其…  相似文献   
766.
“治理”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过程,“善治”是“治理”的有效状态。要实现“善”,需不断加强公众的群体基础、扩大公众政治参与权利、提高公众政治参与能力。“善治”与公众回应关系的探究,有着深刻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767.
实现法治 ,须有良法。“三个代表”思想是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灵魂 ,是否体现了“三个代表”的要求 ,是判别法律之良恶的最高标准。发展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法律文化是现代社会文化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志 ,良好的法律应当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并在创建先进文化中发挥确认、巩固、保障和促进的功能  相似文献   
768.
769.
770.
《学理论》2013,(32)
乡村治理的根本改善有赖于形成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多中心治理体系,善治理念是改善乡村治理的必然选择。乡村善治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理念。乡村治理应当坚持善治基本理念,追求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统筹式推进、以人为本理念下的主体性参与公平法治理念下的和谐性构建。我国乡村治理应当适应多元化中心的趋势,通过制度性安排来构建平等自主、具有活力的多元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