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0篇
中国共产党   16篇
中国政治   48篇
政治理论   8篇
综合类   3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71.
周璇  朱星雨 《学理论》2009,(30):205-206
新媒体艺术有艺术审美的大特征,也有自己本身的小特色,审美过程就存在于艺术接受者对艺术作品的鉴赏与批评活动中,每个人都可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在审美过程中得到启迪和暗示。而作为新媒体艺术,更着重于使用先进科学技术,集虚拟现实、数字、交互、多媒融合等众多尖端科技为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72.
王培光  闫永 《前沿》2008,(6):196-198
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形式,虚拟现实技术比以前任何人机交互形式都有希望彻底实现和谐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机界面。虚拟现实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人们为了追求和创造和谐的人机关系,人机结合、人机共生已经成为人机关系发展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73.
由于虚拟现实技术所具有的虚拟性、超时空性、交互性和精神实在性等特征,使得它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应用中,对主体的自我实现产生了主体精神因虚拟现实技术而得以解放和使现代人与自身相异化的两重影响,这种两重影响的产生并非来自于技术自身,究其根源,是由现实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74.
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微电子技术、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认识实现了信息化。本文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对认识信息化的基本特征做了初步探讨,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信息处理的计算机化,这是信息化认识的重要标志之一;信息传播的网络化,这是认识信息化的最主要表现;认识主体的高智能化,这是信息时代认识主体的一个重要特征;认识客体的数字化和虚拟化,这是信息时代认识客体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75.
虚拟现实与虚拟实验教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们如果能感知一个事物 ,他可能需要用到如下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及其他感觉。人们如果要向他人描述、说明一件事物 ,有许多的方法和手段。其中最基本的是语言、手势、肢体动作、文字、图画、符号和散发气味、声响等等。如果这些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那么就必须将其变为能跨越空间和时间的方法和手段 ,而让他人感知。古代的“信鸽”、“鸣镝”、“烽火” ;近代的“电影”、“电话”、“电视” ;现代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无线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 ,都是这些感知和描述事物的方法和手段的延…  相似文献   
76.
试论网络社会及其特殊的现实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演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相对照,是一种“虚拟现实”。虚拟现实作为特殊形式的现实性,是“真实社会的电子克隆”,乃与现实社会相互补充,对于其中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新型互动关系及其价值必须加以确认。  相似文献   
77.
杨建生  吕在 《求索》2014,(8):130-136
文艺进入经济领域并转变为一种消费资源的过程与消费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展的,人们在文艺消费的过程中同步获得了审美价值和经济消费价值,同时也促成了两种价值在消费实践中不断趋于融合。这种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技术文明的发展,尤其是当代虚拟现实技术及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将文艺审美活动与经济的生产与消费活动日益糅合起来,不仅促进了文艺审美价值与经济消费价值的日趋融合,而且重构了当代审美价值标准,改变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心理。为此,必须不断创造并运用新技术,最大化地将文艺消费资源纳入到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的生产与消费之中,努力运用最新技术去转化传统文艺资源,积极探索语言精神文化消费向视像精神文化消费全面渗透的路径,致力于打造促进两种价值相融合的文艺表演平台,不断开拓电子化语言的文艺消费新渠道。  相似文献   
78.
本文论述了三维可视化技术在信息表达与应用方面的主要优势,介绍了三维可视化方面的相关实用技术及其技术特点,并探讨了其在不同警务实战领域的潜在应用前景,最后还指出了公安机关开展三维警务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9.
蓝拟现实:认识的第三种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维度,探讨了虚拟现实的本质,认为虚拟现实是人脑对现实的认识或反映借电脑的延伸或外显,是数字化、网络化技术背景下人的认识的第三种形式或形态———虚拟形态或虚拟认识,属于波普尔的“世界3”,即客观知识的世界;文章还着重探讨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虚拟认识三种认识形式的联系和区别,认为人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虚拟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即从感性的具体到理性的抽象再到虚拟的具体的过程,或从直接具体到间接抽象再到间接具体的过程。作为这一过程的第三阶段即虚拟认识阶段是对前两阶段特点的辩证“扬弃”,表明人对事物的把握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接近真实;文章也探讨了人在虚拟现实中活动的特征,不同意学术界把虚拟现实看作实践(或虚拟实践)的观点,而认为是一种借助电脑进行的思维操作性活动,即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活动,而且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活动所共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80.
“任何技术,只要足够先进,看上去都与魔法无异”,著名的科幻小说家亚瑟·查尔斯·克拉克曾这样说道。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特别是现代化的交通、金融、电子商务、虚拟现实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存逐步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