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438篇
  免费   568篇
  国内免费   115篇
各国政治   741篇
工人农民   283篇
世界政治   2003篇
外交国际关系   2434篇
法律   7803篇
中国共产党   10814篇
中国政治   15843篇
政治理论   4028篇
综合类   5172篇
  2024年   104篇
  2023年   485篇
  2022年   565篇
  2021年   782篇
  2020年   1087篇
  2019年   445篇
  2018年   268篇
  2017年   431篇
  2016年   858篇
  2015年   1810篇
  2014年   5000篇
  2013年   3493篇
  2012年   4132篇
  2011年   4252篇
  2010年   3925篇
  2009年   3483篇
  2008年   3943篇
  2007年   2605篇
  2006年   3010篇
  2005年   2039篇
  2004年   1301篇
  2003年   1091篇
  2002年   1412篇
  2001年   1243篇
  2000年   818篇
  1999年   140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新中国成立前夕,为向全国人民阐明中国共产党建国主张,驳斥国内外反动势力对新生人民政权的攻击,澄清党内外对于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误解,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独创性地阐释了"什么是人民民主专政、为什么选择人民民主专政以及怎样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问题.这些论断,使人民民主专政呈现出理论和制度的双重形态,并为实现由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推进社会主义革命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992.
法律保留以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为理论前提,是保障公民自由权的重要手段。伴随着国家从君主立宪到国民主权的转变,法律保留理论发生了重大改变,在出发点上由保障人民的自由扩及对行政的民主性控制,在保留事项上由侵害性行政行为扩大至权力性行政、重要事项等,在内容上由仅仅关心将行政的何种行为权限保留给法律延展至保留给什么样的法律。在这一变迁背后是立法—行政—人民三者关系结构的变化。中国自清末民初从日本引入法律保留理论之后,对实行法律保留具有一定共识,但在保留的法规范、保留范围和强度上存在分歧。在当代中国,既要考虑上述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构,也要考虑宪法的规定以及现阶段的国家任务等因素,应当坚持侵害行政法律保留的立场,并适时扩充侵害的内涵,以贯彻法治国家保障公民自由权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993.
帅恒 《公民导刊》2016,(4):40-43
正3月16日,随着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慈善法草案,本次全国人代会备受瞩目的立法议程圆满划上句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最近一年的立法行动亦顺利收官。所谓"最近一年",是以去年的全国人代会为起点,以今年的全国人代会为收尾。以此为"年度"标记,更能体现国家立法机关行权的阶段性,也更能清晰展示国家立法一年的风貌。据统计,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6部新法律,修改37部法律和1个有  相似文献   
994.
《学理论》2016,(9)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三次论战各方所表现出的秩序观按其特征可归纳为"均势"秩序观和"国际规范"秩序观。两种秩序观相继经历了对立、整合和互补发展的演变阶段。随着世界格局的演变,两者在塑造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秩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应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重构世界经济、政治和安全秩序,以目前确立的国际规则为基础深化国际秩序改革。  相似文献   
995.
《理论导报》2015,(4):57-58
<正>国家形象是人们在国际政治生活中持续关注的一大焦点,也是当代社会科学领域一个常新的研究课题。我国在不断成为世界强国的道路上,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都需要顶层设计指引,尤其是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大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来看,更需要能够在思想文化层面拿出可以引领周边和沿线国家的理论认知。多年致力于通过探究心灵链接与平衡关系来解读事物规律和生命智慧,包丰源将其理论和国家形象塑造紧密结合,带着对国家的情怀写成《塑造中国形象》一  相似文献   
996.
王建国 《河北法学》2015,33(2):29-41
随着苏俄由战时转向和平建设时期,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缔造者的列宁深刻地认识到法治建设对于巩固苏维埃国家政权和维护布尔什维克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性。列宁认为,宪法是国家法治建设的根本大纲;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国家法治建设的基本前提;严格执行和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是国家法治建设实施的重要运行环节;检察机关践行法律监督职权,是维护国家法治建设的制度保障。列宁的国家法治建设思想形成于苏俄革命成功初期并付诸于苏俄及苏联成立之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阶段的制度实践,对于当下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而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推进国家法治进程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97.
作为一门学科,中共党史学的繁荣与发展既要立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探索,也需要与时俱进地在研究的方法、理论、范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党史学科的发展受到包括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在内的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影响,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取得长足进步,但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问题。客观分析西方史学理论的利弊,合理借鉴其有益成分,对推动新时期中共党史学的繁荣和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8.
《外交评论》2016,(6):22-44
近年来,人们对中朝关系的发展莫衷一是。实际上,随着中国国家战略目标的调整,影响中朝关系的因素发生了变化,国际化是影响中朝关系的新的重要因素。经统计检验,本文发现OECD国家的经济周期、世界经济周期和OECD国家的进口增长率与中朝关系活跃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在世界经济特别是OECD国家经济扩张时期,中朝关系相对冷淡;而在世界经济特别是OECD国家经济收缩期,中朝关系相对活跃。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本文认为,国际化三要素中关键自变量的变化是形成中国对外关系中周期的原因。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国际贸易(包括中国吸引国际直接投资)取代了新中国三十年中周期的自变量,形成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对外关系中周期。随着中国对自身定位的变化,国际资本交易和中国对外投资将成为下一轮中国对外关系的关键变量,新的中周期开始形成。中朝关系的波动是以中国的政治中周期为底线的,对中朝关系的偏好和预期,需要更长远的历史透视和深入细致的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999.
正一、问题的提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当代中  相似文献   
1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社会协商理论研究涌现出了大量研究成果,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作者属性方面展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研究内容方面,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社会协商进行了"界面"与"语境"两个视角下的概念探讨,厘清了社会协商的内涵外延;分析了我国社会协商的内生性特质,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掌握社会协商领域学术话语权的实现路径;阐明了社会协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的互相带动作用,并立足于实际论证了社会协商的实践困境与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