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16篇
中国共产党   61篇
中国政治   50篇
政治理论   15篇
综合类   1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0年   1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在主题、语言、人物塑造和情节等方面娴熟地运用了各种讽刺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露了当时社会盛行的以金钱为轴心的爱情与婚姻,抨击了只注重物质、门第而不注重男女双方之间的爱情的婚姻。通过对几对青年男女结合过程的描述,一方面,作者批判了腐朽的旧的爱情与婚姻观念;另一方面,作者宣扬了自己关于完美婚姻的观点:既注重物质也注重爱情的婚姻才是完美的,完美的婚姻应该是物质与爱情的完美结合。本文拟探讨《傲慢与偏见》中主题的讽刺。  相似文献   
22.
征稿启事     
《党的建设》2010,(12):16-16
为增强《党的建设》的可读性与形式美,丰富刊物内容,杂志社现长期向广大读者征集摄影、美术作品,欢迎踊跃投稿。一、征稿内容及要求1.摄影作品:以反映我省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为主。2.漫画作品:用恰当的创作思维反映经济、民生、环保、反腐等社会热点问题的讽刺幽默漫画。  相似文献   
23.
李丽秋 《当代韩国》2008,25(1):79-87
散曲形成于金代(1112~1234),在元朝(1206~1368)达到鼎盛。辞说时调是韩国17世纪末到19世纪后期流行的一种诗歌形式。尽管这两种诗歌形式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有所不同,但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本文以破格性这一共同点为中心,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中国的散曲和韩国的辞说时调这两种诗歌体裁进行了比较,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了产生这种破格性的原因,表明其意义在于表现出与注重教化的文学功能完全不同的娱乐功能,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以及现实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24.
传统的<格列佛游记>评论多关注小说的讽刺内容及其主题思想,揭露18世纪英国的社会、政治及宗教矛盾,从而说明作品的社会现实意义,较少关注小说讽刺艺术真正的源泉.试从"陌生化"理论分析<格列佛游记>的独特讽刺艺术,试表明其艺术魅力来源于作者在形象创造、语言描写、修辞手法及叙事视角上采用的陌生化技巧.  相似文献   
25.
声音     
《中国人大》2008,(23):4-5
如果真是坐宝马车、喝污水,那就是对现代化的极大讽刺!我们决不要这样的发展。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近日在与云南省政府有关部门同志座谈时  相似文献   
26.
派外员工带来新问题 在全球化浪潮下,企业派外任务日益频繁。虽然绝大多数的跨国公司相信回任人才能扩展公司的国际视野、增强全球竞争力,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派外者回任后的离职率却居高不下,成为企业的心腹大患。美国学者曾对750多家公司进行的研究发现,这些公司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27.
刘净娟 《学理论》2010,(14):164-165
布尔加科夫是伟大的俄罗斯小说家和戏剧家。《不祥的蛋》不仅体现了作家独特的思想,而且显露了其与众不同的讽刺风格。本文试从情节、人物形象和叙事三个层面入手研究其讽刺艺术。  相似文献   
28.
29.
周世卓 《侨园》2013,(9):66-66
<正>科学家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霍金12岁时,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  相似文献   
30.
来信     
符号 《南风窗》2014,(16):12-12
<正>window@vip.163.com1许多国企凭借其特殊的地位和政策上的倾斜优势赚了个盆满钵溢,高高凌驾于全社会平均收入之上,这早已饱受诟病。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国企又向来有"哭穷"的传统和技法,当然,"哭穷"只是手段,"涨价"才是他们处心积虑的诉求。因为作为裁量他们价格调整是否可行的最关键的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