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4篇
世界政治   3篇
法律   148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17篇
政治理论   8篇
综合类   2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加拿大电子证据法对英美传统证据规则的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颖  李静 《河北法学》2006,24(1):125-128
电子证据对传统英美证据规则的挑战主要涉及最佳证据规则、鉴证规则和传闻规则.加拿大<统一电子证据法>直接以"电子记录"和"电子记录系统"来界定电子证据,突破了传统最佳证据规则对"原件"的要求,新创设"系统完整性"标准来解决电子证据中有关最佳证据的问题,规定鉴证只需验证电子记录系统的完整性与可靠性即可,并对传闻规则中的宣誓和交叉询问作出了新的规定.中国有必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立法经验,讨论有关电子证据的立法模式与立法内容问题.  相似文献   
62.
刑事推定是实体法上的法律规范,但它在证据法上也具有独特的内涵;其证据法上的本质特征是转移证明责任和法定性;美国学者和法官对推定的证据法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释,因刑事推定涉及被告人的宪法权利,故在美国受到严格的合宪性审查;我国学者和实务界往往忽视刑事推定有关转移证明责任和法定性这两个本质特征,把推定与推论相混淆,滥用刑事推定,有损无罪推定原则和法制原则。  相似文献   
63.
尽管将于2009年5月21日开始实施的<裁判员法>没有对证据制度作出修改,但裁判员制度的采用将间接地改变原来的证据法.本文从自白规则以及传闻证据两个方面就裁判员制度的创设给日本证据法运用带来的变化进行了阐述,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4.
马春萍 《江西律师》2001,(6):11-13,7
在新一轮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改善和完善民事证据制度成为了焦点,进行证据立法也日益成为社会的共识。司法实务部门和民间的立法准备工作已经展开,最高人民法院在总结司法实践的基础上也正在起草民事证据规则,部分民事诉法学者和民法学者已着手草拟民事证据法,  相似文献   
65.
东京审判     
倪征燠 《公民导刊》2008,(11):41-43
受命于危难之际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东京审判是从1946年5月开始的,在第一阶段,都是涉及中国受侵略的问题,但中国方面没有估计到战犯审判会如此复杂,而满以为是战胜者惩罚战败者,审判不过是个形式而已,哪里还需要什么犯罪证据,更没有料到证据法的运用如此严格。因此,在东京审判的最初几个月里,当中国提出主要的控诉事实时,美国辩护律师利用英美法诉讼程序的特点,多方进行阻挠刁难,使中国检察工作处于很不利地位。  相似文献   
66.
电子立法关系重大,涉及部门多,技术含量高,影响面广,应当有全国性的法律,从电子签名法开始,陆续制定电子证据法、电子合同法、电子支付法、电子金融法等,刑法中也应正式列入电子犯罪的专门法律。  相似文献   
67.
《漂移的证据法》以异域背景为视角,用比较的方法向我们展示了两大法系的精髓和灵魂,是一本难得的优秀论著,然而其关于英美证据法的特征和未来等观点也还存有商讨的余地。  相似文献   
68.
69.
本文从宏观角度对两大法系刑事证据法的基本内容:证明标准、证据资格(可采性)、证明责任以及证明力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两大法系刑事证据法差异和共同点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中国刑事证据制度现状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现实国情提出了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刑事证据法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框架。  相似文献   
70.
从认识论走向价值论——证据法理论基础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长期以来,中国主流的诉讼理论一直将认识论视为证据法的理论基础。但是,诉讼活动并不仅仅为一种以发现事实真相为目的的认识活动,而更包含着一系列诉讼价值的实现和选择过程;将诉讼活动仅仅视为认识活动,必然会导致“重实体,轻程序”,“重结果,轻过程”,甚至“重权力,轻权利”,这也是一系列现代证据规则难以在中国确立的原因之一。因此,在进行证据立法的过程中,必须对此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将证据规则建立在形式理性观念和程序正义理论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