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5篇
中国共产党   16篇
中国政治   47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1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诗意桃花潭     
郭韵 《党政论坛》2013,(18):61-61
总觉得桃花潭是美的、诗性的。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邀请李白前来作客。李白有感于汪伦的深情厚意,赋诗一首赠与汪伦,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由此桃花潭闻名于世。喜欢“桃花潭”这个名字,或许是因了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美丽,曾想象古徽州的那个潭,和桃花源一样迷人,两岸桃红,绿水涟漪,浪漫缥缈,就有满心的欢喜。其实,桃花潭只是青弋江流经此地的峭壁下汇成的一汪深潭,也无桃花夹岸,不过,这一点也不影响桃花潭的魅力和我们采风的兴致。  相似文献   
102.
面对悄然兴起的"马克思热",反思马克思哲学在当代的现状,不能不看到马克思哲学长期被遮蔽的诗性特质.这一特质源自青年马克思的诗人气质,并内蕴于马克思一生的哲学思考与著作中.马克思以现实的人的生存状况为出发点,在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同时为人类未来设计蓝图,这一人文关怀改变了传统哲学对抽象真理的崇拜,也使得德国浪漫派的诗意关怀具有现实维度.马克思哲学的诗性特质在于"诗的浪漫"与"史的深沉".  相似文献   
103.
象征是托尔斯泰诗性启示获得表达的途径,也是理解托尔斯泰启示诗学的关键所在,尔斯泰对象征的选择,也是一种化意义上的选择,只有把它置放在俄罗斯化传统这一具体语境里,才能提示完整内涵,对于以揭示人生形而上体验上目的的托尔斯泰来说,借助象征达到对未能言尽意旨的把握,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也是一种宿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4.
美惟有在诗性本源中方能直接呈现。诗性美学的阐说方式即是美的现身方式。它类似于文学写作,但又不等于文学写作,而是有其特定的学理性。这一阐说方式可大致表述为:一种在本体语境下概括性的形象化写作。  相似文献   
105.
邓心强 《前沿》2008,(8):F0003-F0003
2007年金秋,李建中教授主持的同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一《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研究》终于问世,这是一个具有重要学术创新价值和理论探索意义的选题,前前后后做了十年.真正是十年磨一剑,辛苦不寻常著作问世后我一睹为快,文字的芬芳沁人心脾.思想的魅力益人心智。  相似文献   
106.
于坚作为新生代诗歌的代表人物,其口语化写作已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他在散文创作上对诗性精神的坚持和建立,为当代散文写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对民间写作立场的坚持,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以及对传统和现代化之间矛盾冲突的焦虑,使他的散文充满了自由、浪漫而不飘浮的诗意,为当代散文拓展了表现空间,也使他在中国当代散文发展进程中有了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7.
文学表现中的"诗性"是文学现代性和审美性的重要的标志.本文以对"诗性"关键词的解读为突破口,剖析汪曾祺小说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08.
王振复 《探索与争鸣》2023,(8):139-150+180
从原始巫性文化角度探析中华审美意识的发生,论证中国原始巫性文化的人文特质,揭示从原始巫性走向审美诗性的内在机制,是中国美学的一种“本土化”研究。中国巫性文化的本土特质包含五个方面:以“大巫”居于重要地位;作为汉文字、类比思维、实用理性的历史与人文前导,对于科学技术具有某种程度的“宽容”;以祭祀祖神作为“中国巫”的独特品类,蕴含“生生哲学”的人文机制;从“巫”向“史”,形成影响深巨的“巫史传统”;封建王朝一般都对“大巫”文化采取崇尚与肯定的文化立场与国策。而从原始巫性转嬗为审美诗性的可能在于:原始巫性本就蕴含诗性审美这一历史与人文基因;构成中国美学主要范畴架构的“气、象、道”中,“巫性之气”成为中国式的“作为文化哲学的美学”的本原本体,“巫性之象”成为中国式的审美意象、意境说的历史与人文根因根性之一,“巫性之道”因其“实用理性”而历史地构系于德性生命“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巫性的“吉凶”判断,与审美诗性的性质不一而结构相同,可证从原始巫性走向审美诗性之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