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8篇
法律   17篇
中国共产党   54篇
中国政治   52篇
政治理论   19篇
综合类   1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郭沫若对自己在诗词方面的才情是颇为自负的。人所共知,在创造社阶段,郭沫若与鲁迅因文字讥诮而屡有冲突。后来,郭沫若与鲁迅冰释前嫌,即将友好联手、并肩作战之际,鲁迅去世了。而郭沫若对于鲁迅的诗文,由衷钦佩。尤其是对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引的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郭沫若更誉之为“大有唐人风韵,哀切动人,可称绝唱”。  相似文献   
42.
正《习近平用典》是国内第一部聚焦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诗词引文、语言典故研究的作品。该书一经出版,便备受欢迎。作为艺术家的范曾先生更是积极而忠实的读者。他对《习近平用典》详细研读、仔细揣摩,并结合自己的深厚学养,以诗性的语言将书中引用的古典名句归纳概括为147则"四字短语",著成《锦文掇英——学研习近平用典心得》一  相似文献   
43.
正诗文化是文化的主要形态之一,中国诗文化深刻、生动地体现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诗歌中的文化意蕴历史悠久,文化潜能无比深厚。我们评价某诗人、某诗作,就是根据这位诗人、诗作的文化品位的意蕴、内涵来确定的。顾  相似文献   
44.
陶渊明作为隐逸诗人之宗的形象深入人心,其任真自得、乐观达观的性格特征也越来越被后人所认同。但其有不少诗篇表现了他对冷酷无情的大自然规律的无助、哀叹乃至恐惧,充满了浓重的人生悲剧意识。本文从四个方面以陶渊明诗文为基础,着重分析了他的人生悲剧意识:远离家乡、羁旅行役;岁月流逝、时不我待;亲友凋亡、世事无常;知音稀少、孤独终生。  相似文献   
45.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多次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句,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经典名句言简意赅,蕴含着立身做人、为官珲政的丰富哲理,有力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值得大家认真品渎、仔细体味。  相似文献   
46.
谢轶群 《政府法制》2012,(35):39-39
郭沫若早年以其才情横溢、大气磅礴的诗篇震撼文坛,被称为“最能代表五四狂飙精神”的诗人,新中国成立后却写下了一大批风骨尽失、简直不堪入目的诗文为世人所诟病。那么,在献媚、保身、求利之外,郭沫若在炮制这类文字的时候,是否还存在另一种可能的动机呢?  相似文献   
47.
回归诗书情     
刘娜 《统一论坛》2000,(3):64-64
这是武汉市公安干部学院书法家协会主席、武汉市政法书法家协会理事杜宗文,在1997年5月迎香港回归书画展览会上展出的诗文作品《喜迎香港回归》。  相似文献   
48.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讲话出处】2015年11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任何蓝图都不会自动变为现实,实现上述目标,需要亚太各成员携手并肩、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49.
背点经典     
远山 《中国监察》2011,(7):62-63
从我家到单位,有六七里路。我每天上下班,走着大约一小时,骑自行车半个来小时。三年前,我让孩子从电脑上,给我下载了一批我喜欢的经典诗文,储存在我的手机里。每天早上一出家门,我就打开手机,找到这些诗文,开  相似文献   
50.
被贬惠州是谪居黄州生活的继续,苏轼在惠州时期的思想也是黄州时期思想的发展。苏轼在被贬惠州期间,一方面他是出世的超脱的,另一方面又是入世的凡俗的,于悲凉中夹杂着释然,身世两相忘恰当地表明了他在贬谪期间高洁的志向和坦然的心境。偏远的惠州正因为它的偏远成就了苏轼,政治上的挫折和生活上的窘迫并没有击倒苏轼,偏远反而使他远离了政治漩涡和政治迫害,宁静的生活使他益老弥坚,于青山绿水间激发了更多的创作灵感。一自东坡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苏轼在惠州虽然只有短短3年,却与惠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对惠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东坡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