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9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47篇
中国政治   54篇
政治理论   9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1.
2009年8月18日《辽宁日报》刊登张小龙的文章,继多家地方语文课本连年删减鲁迅作品篇目后,最权威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也开始对鲁迅“下手”了,新版语文教材,(《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悄然消失,沈从文、梁实秋、金庸等人的文章“取而代之”。“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这是鲁迅对果戈理的评价,又何尝不是其自身情怀。当中国日渐富强,当国人早已奋争,鲁迅的作品完成了时代赋予的“匕酋投枪”功能,变得“无足轻重”,实乃幸事。“落选”语文教材,鲁迅当笑。但究思鲁迅作品遭冷眼的真实原因,我们却笑不出来。  相似文献   
12.
在台湾,我很偶然看到蒋介石时代的小学“国文课本”——在大陆叫语文课本。几乎在每一册国文课本里,都有颂扬“总统”蒋介石的课文。  相似文献   
13.
邓康延 《今日广西》2012,(12):44-45
一个年代的课本,散发一个年代的味道。小学课本是儿童人世后由家及国的第一条路径,皆是各年代的七八岁孩子的启蒙读物。生不同时、学不同课、年龄相仿的孩子.他们各自的生存和教科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14.
柳萌 《民主》2011,(3):50-50
现在小学初年级语文课本,内容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还真没有怎么留意过,听说,好像比较过于成人化。记得我读小学初年级时,语文课本内容非常简单。就是“人,手,足,刀,尺”,“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之类,让学生认识普通的字,而且能够跟生活相对照,学起来容易记又有趣味。读书跟玩耍一样快乐。  相似文献   
15.
张映勤 《党课》2012,(12):118-119
岳阳楼是因了一篇文章而闻名天下的,这就是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中学课本总少不了这篇名文,20多年过去了,我基本上还能倒背如流:“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篇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至少让两人一楼一名言流传于世。两人就是范仲淹与滕子京,一楼自然就是岳阳楼了。至于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早已成了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16.
树魂     
温家宝总理曾在剑桥大学演讲时提到胡杨树,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这是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精神的象征。一棵树,承载起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真是了不起!一种敬仰从心底油然而生。记起中学时代,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这是虽  相似文献   
17.
不沉的学校     
陈卓 《廉政瞭望》2012,(22):66-66
当语文课本再次翻到第十课,站在讲台上的王升安显得比以前更加自信。在无数次翻开这篇题为“北京”的课文之后,这位小学二年级的老师终于可以讲讲自己亲眼见到的北京了。王升安没有告诉学生的是,他去中央电视台录节目了。  相似文献   
18.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北宋哲学家邵雍的这首《山村》,依顺序嵌入了从一到十的10个数字,却并不显得做作或使人感觉枯燥。此诗状景自然、恬适、朴实,读来通俗上口。数字诗《山村》当然谈不上是什么诗中精品,但它好歹还有点意趣和诗情画意,是历来小学语文课本的必选诗文之一。其传诵程度大大超过了邵雍被收入《宋...  相似文献   
19.
教科书之思     
《同舟共进》2013,(5):3
在一个人的成长阶段,教科书是获取知识、累积文化底蕴、培育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梁启超有言:"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推而及之,也可以说,欲新一国之文化、精神气象,必先优其教科书。  相似文献   
20.
吴昆 《党课》2013,(16):124-125
课本收藏近几年非常热.晚清民国时期的课本价格一路看涨,比几年前翻了好几番,主要原因是这些课本存世很少,而且古朴厚重,很受收藏家的喜爱。而“文革”课本由于年代不够久远、存世量较大、易于收集,行情并不被看好。但本人却觉得“文革”时期的课本不仅仅是教材,而且还是那段独特历史的见证,有着明显的文化和政治印记.收藏一二也很有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