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15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法律   17篇
中国共产党   56篇
中国政治   57篇
政治理论   19篇
综合类   3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进入转型期以来,台湾贫富分化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但是检视台湾贫富分化的数据可以发现,台湾贫富差距的客观状态并不严重,相反则是台湾民众对贫富分化的感受远远超过其客观事实。台湾贫富分化这种主观感受与客观状态不匹配的状况不仅是民进党“阶级论述”中对贫富分化议题宣传操纵的结果,更重要的它还是台湾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在台湾民众生活感受中的综合体现。因此,即使抛开政治因素,台湾贫富分化问题也值得台湾当局予以深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2.
北欧:累进税率“控富济贫” 北欧各国是闻名于世的富裕国家,其均贫富的水平,令许多贫富分化严重的国家欣羡,这首要归功于北欧各国的高福利政策。在许多北欧国家,各种福利补助内容复杂、体系庞大、名目繁多,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揽子福利政策。  相似文献   
163.
164.
坚持以人为本化解深层矛盾构建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调是和谐的,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也日益凸显,集中体现为实际收入差距过大,形成了贫富分化。其根源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进程中没有完全划清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界限,在某些方面或环节上发生了“混同”。我们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本质要求,切实坚持以人为本,尽力妥善化解。  相似文献   
165.
自中央提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以来,辽宁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各个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但同时也仍然面临着许多有待进一步探索和需要很好解决的问题。贫富分化及其产生的社会稳定问题即是影响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需要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就如何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如何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加速辽宁振兴,推进辽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6.
正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严重偏离均衡,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即便限购限贷,真正的刚需者也仍然难以承受目前的价格。这给限购限贷政策的落地带来巨大的困难,还容易动摇政府尤其地方政府严控房地产的意志一段时间以来,住房限购松绑之声渐起。最近的可能要算6月中旬,网传辽宁省会沈阳市取消住房限购,本地人和外地人都可以购买多套住房。但沈阳市政府相关部门随后回应,沈阳并没有全面取消住房限购政策。但沈阳市住建系统有官员私  相似文献   
167.
数字圈点     
连日来,媒体和舆论痛陈985、211积弊,指责这顶“金帽子”已成高校的“贫富分水岭”,它造成校际恶性竞争,带来身份歧视…而与之对应的,就是要求将其废止的呼声。据调查,超过40%的人觉得985、211不应继续搞下去。  相似文献   
168.
《小康》2007,(11):27-28
如果把中国社会不公、贫富分化的弊病、国有资产流失的弊病归结到经济学家身上,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冤枉,是找错了目标。我认为现在不是"要不要改革",实际上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的情况下配套。  相似文献   
169.
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对贫富差距和共同富裕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认识,一些人认为共同富裕只是一种最终目标,现阶段还不具备实现的条件,只有进一步拉开收入差距才能快速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从而才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另一些人则把共同富裕等同于平均主义。 这些看法是片面的和有害的。按照邓小平的论述,共同富裕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使国家尽快富强起来,夯实全民富裕的基础;二是处理好先富和后富的关系,使富人越来越多,穷人越来越少;三是使人民普遍地、共同地富裕起  相似文献   
170.
将可持续内容进行细致分类,并分析不可持续产生的根源,是制定社会发展政策的依据。市场经济条件下选择适当的增长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以国家为主体,行使强制手段,如征税、额外付费方式加以控制。同时应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