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16篇
中国政治   28篇
政治理论   9篇
综合类   9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长篇小说《秦腔》生动地描绘了西部农村农民近20年来的生存状态,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巨大震动和变化中的种种问题:土地经营失去引力,市场经济难以发展,出外务工缺乏经济、人身保障,道德败落,老街消失,从而深刻地揭示了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62.
铜仁最应该记住的是明朝,即1413年的春天,明朝政府宣布铜仁设府,于是,便有了它的雏形。"峨嵋天下秀,梵净天下灵。"这是慧海法师的弟子通灵法师到铜仁梵净山后总结的一句话。"铜仁,是当今中国美丽的最纯粹的一座城市。"这是著名作家贾平凹走进铜仁总结的一句话。"梵天净土,桃源铜仁。"这是梵净山文化形象大使吴小莉的心中的圣境。"武陵之都·仁义之城"是铜仁正在共建共享的城市品牌。  相似文献   
63.
卢勤 《学习导报》2012,(12):28-28
为纪念世界读书日,《新湘评论》2012年第8期在主打栏目“本期话题”中推出“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专题,集中刊登俞平伯、童道明、老舍、贾平凹、培根、冰心、余秋雨等大家写的谈读书的文章。  相似文献   
64.
贾平凹商州小说中民俗世界具备的“中和之美”是将其与别的作家作品区别开来的显著标志之一。这一“中和之美”主要体现在刚柔相济、动静相宜、虚实相应三大民俗特色上。“中和之美”之所以成为贾平凹民俗世界的主旋律 ,与他的思想根源和创作追求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65.
无事忙杂记     
近日中国文学馆要办个展览,专门展出作家朋友之间互赠的书画作品。在下既不会书不懂画。没给人写过字画过画,也从不向人求书画。书法名家,一字值千金(听说贤亮的字就到了这个份儿),怎好张口白讨?有次和贾平凹同时在一朋友家闲聊。那位朋友早有准备。铺开纸请平凹写字。平凹为那  相似文献   
66.
孙政  孙耀华 《前沿》2003,(9):179-183
贾平凹的散文创作自成一格 ,成就显著。其中他对于散文创作的真知灼见及其相应实践 ,是新时期散文发展可资借鉴的参照  相似文献   
67.
张书乐 《法人》2011,(4):44-45
今年“3·15”期间,包括贾平凹、刘心武、阎连科、韩寒、郭敬明、李承鹏等在内的近50位中国作家联合发表讨百度书,称百度文库收录了上述作家几乎全部的作品,并对用户免费开放,却没有取得任何人的授权。一时间,百度文库数字侵权所引来的议论遍布互联网江湖。  相似文献   
68.
每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饭局。有些欣然前往,有些不得不去,也有些借故推辞。但著名作家贾平凹,不但不去,还给饭局的组织者写了一篇“辞宴书”——  相似文献   
69.
读孙犁的讣文,才晓得卓越的孙犁原来只是个”副科级”。这个1938年就参加革命的老八路,在建国后的政坛上了无“进步”,他最初的也是最后的行政职务是《天津日报》副刊科副科长。我始而叹惋,继而感动,最终折服了。  相似文献   
70.
《理论与当代》2013,(7):57-57
小庙菊在第12期的《做人与处世》上介绍,贾平凹和方英文都来自商洛大山,是令陕西人骄傲的文坛名家。这两位才子还是很好的朋友,之间经常有书信往来。一次,贾平凹当了一个社会上的名誉性的官,免不了有些激动,有些飘飘然。方英文冷眼旁观,贾平凹得了官后的微妙变化都被他捕捉在眼中。于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