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5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各国政治 | 24篇 |
工人农民 | 8篇 |
世界政治 | 19篇 |
外交国际关系 | 116篇 |
法律 | 59篇 |
中国共产党 | 124篇 |
中国政治 | 148篇 |
政治理论 | 56篇 |
综合类 | 66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33篇 |
2011年 | 33篇 |
2010年 | 37篇 |
2009年 | 43篇 |
2008年 | 57篇 |
2007年 | 58篇 |
2006年 | 66篇 |
2005年 | 55篇 |
2004年 | 33篇 |
2003年 | 36篇 |
2002年 | 50篇 |
2001年 | 45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1.
道德建设为人民生活提升幸福指数,为国家强盛提供精神力量。道德兴则民心齐,道德兴则国运昌。在我国经济转型、社会转轨过程中,人民群众热切呼唤良好道德风尚,人民群众中也蕴藏着道德建设的巨大热情。近年来,一些地方通过开办各类“道德讲堂”,讲身边故事、议现象行为、行爱心善举,吸引群众主动参与、自觉实践,营造了浓厚的道德建设氛围。这是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一个好载体好方式,值得各地借鉴。 相似文献
612.
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出发,以诺斯等构建的模型为理论框架,对俄罗斯金融制度改革过程做简要分析,并从中提炼出金融制度转轨的经验与教训,希望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13.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3)
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各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思想意识呈多元、多样、多变态势。青年大学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思想观念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根据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状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迫在眉睫,这是当 相似文献
614.
615.
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私有化评价--对俄自然垄断产业产权改革的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戚文海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3,(6):10-18
私有化是俄罗斯激进转轨的核心组成部分.石油工业的私有化是俄罗斯私有化的重要领域之一.与全俄私有化进程相比,油气工业的私有化是滞后的.俄罗斯石油工业的私有化原计划分两个阶段进行,于1995年完成.实际上,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的私有化进程分为股份制改造、拍卖阶段和兼并重组阶段.本文分析了石油天然气工业的私有化的特点、成绩与主要问题及原因.作者特别指出经济转轨中能源体制改革应在政府主导下,制定一个与整个国家发展紧密相关的能源发展战略;能源工业市场化进程中,要顺应国情民意,把握好能源工业自身特点和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态势,要因时因地制宜,制定本国的能源改革方案,逐步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616.
曲文轶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1,(2):36-42
原苏东国家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已近20年.这场规模宏大的制度变迁到底带来了怎样的经济效果?本文从体制变革进展、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状况三个方面比较研究了原苏东国家的转轨实践,得出结论:体制变革速度与经济发展实效之间,一方面存在后发赶超优势,即转轨速度慢的国家尽管摆脱转轨衰退的时间晚,但中期增长速度加快,甚至普遍超越转轨速度快... 相似文献
617.
郭增麟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2)
雅鲁泽尔斯基从实行军管到主动放弃政权,在波兰人民看来实际上是为波兰民族做了一件好事,所以直到今天,雅鲁泽尔斯基在波兰社会上仍然享有较高威望.当年波兰人民接受社会主义,并非接受其政治价值,而是接受其社会福利内涵. 相似文献
618.
制度变迁带有路径依赖性质,俄罗斯体制转型经历了很长的时期,从新经济政策转向计划体制,又试图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但是转型的效果都不好,苏联时期转型的最大特点是把社会主义同商品市场完全对立起来,所以改革只是对原有计划体制的修补,从戈尔巴乔夫后期开始推行激进的转轨,最终导致苏共解散和苏联解体。独立后的俄罗斯全面推行激进的“休克疗法”,但实际上只有“休克”没有“疗效”。俄罗斯转型失败的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619.
我国社会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各种关系在重组中容易诱发冲突,甚至引发各种公共危机事件。在公共危机事件处理中,政府的责任承载能力和应对能力是决定公共危机事件走向的关键。因此,如何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种公共危机事件,尽可能地减少危机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话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