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3篇
  免费   21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篇
法律   181篇
中国共产党   66篇
中国政治   148篇
政治理论   35篇
综合类   9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那天晚上,杨艳丽抱着枕头一夜没敢睡。窗外。一团团白色和蓝绿色的磷火在空中飘浮着、游荡着。让她感到毛骨悚然。无比恐惧。她知道。那叫“鬼火”。  相似文献   
152.
“公序良俗”最早出现在大陆法系的民法典中,它要求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在我国法律里,虽然没有“公序良俗”的法定概念,却存在公共道德等相对应的概念。为弥补法无明文规定的缺憾,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公序良俗”也成为法官断案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53.
刑事辨护制度是国家司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司法制度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何保证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证审判工作的公平、公正。本文就我国刑事辨护制度的改革提两点建议:一是关于律师在刑事诉讼活动中介入时间的问题;二是如何保证律师正确意见的采纳。  相似文献   
154.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民谚道出中秋之夜两岸同胞品赏月尝饼的传统节俗。自古至今,月饼是中秋节的主要节日食品,犹如春节要贴春联,端午节要吃粽子一样,  相似文献   
155.
当前,社会文化出现了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化"倾向。抵制"三俗文化",除了运用政治、法律、经济、媒体、技术方式引导和规制,大众更要有所担当。大众要树立核心价值理念以提高国民素质,具有健康合理的文化需求,养成科学的休闲方式,提高网络素养,养成良好的心态。这样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6.
治病求本有求阴阳、求正气、求病因、求六变四说,均不能反映临床实际。宜从病本质求本、从证本质求本、从病辨证求本。  相似文献   
157.
孟嗣贵 《政府法制》2009,(21):16-16
9月18日,在重庆市大渡口区柏华社区发生了一件令居委会主任陈孝平很头疼的事情,柏华路春晖花园王念(化名)夫妻裸居走光,不慎被对面的刘汉青老人看见,刘汉青认为王念夫妻裸居伤风败俗。陈孝平不知如何解决。(9月19日《重庆晚报》)  相似文献   
158.
在《荀子》中,“辨”和“辩”不仅在文字上具有亲缘关系,而且在义理上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联。本文藉此,在梳理“辨”与“辩”的内在关系的同时,分别从论辩的必要性、论辩的逻辑性、论辩的技术性以及论辩的正当性四个角度着重解析苟子政治哲学中的论辩理性。  相似文献   
159.
林长华 《黄埔》2013,(1):86-88
俗话说,百节年为首。在海峡两岸中国人心目中,春节是最隆重、最喜庆、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原叫"元旦"。"元"意为开始,"旦"意为早晨,元旦就是新岁的第一个早晨,故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说。"元旦"之称大约有三四千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0.
在文史哲三大领域,"俗学"与"俗史"研究得最充分、进展最大的是文学,其次是史学.虽尚无人出版一部<中国俗史学史>,但毕竟已有学者开始讨论这一问题.进展最慢的是哲学,至今还没有人提出"中国俗哲学"与"中国俗哲学史"这两个概念.从谢无量<中国哲学史>到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到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它们代表着近百年来中国学者建构"中国雅哲学(史)"之努力.但从他们对于"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界定看,还应有一个"中国俗哲学(史)"的存在.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等领域之观点,既都有上位与下位之别、雅与俗之别,我们能构建出一部"中国雅哲学(史)",当然就有可能构建出另一部"中国俗哲学(史)".就其地位看,"中国俗哲学(史)乃是中国哲学(史)之"重心",没有"中国俗哲学(史)"之复兴,便没有"中国哲学(史)"之复兴;没有"中国哲学(吏)"之复兴,便没有"中学中理"之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