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5篇
  免费   21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篇
法律   183篇
中国共产党   66篇
中国政治   148篇
政治理论   35篇
综合类   9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商业秘密诉讼中的特殊抗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知识经济向纵深发展,商业秘密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权利人的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商业秘密侵权纠纷因而逐年上升,其中有不少成为法院审理工作中的疑难案件。从法理上讲,案件的特性往往取决于原告诉讼请求和被告抗辩的特殊性,商业秘密案件自然也不例外。因此,要解  相似文献   
192.
民俗心理是一种在民俗形式中蕴含的群体意识定势。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那些全新的体现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人与自然新型关系的新的民俗——新俗节日则应时诞生了。新俗节日使人们的生活秩序呈现出区别于日常生活的非现实性和逆向性,人们在特定的时空中,根据时代和自我实际通过象征性的物质和精神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情感。新俗节日既可丰富民众生活内容,又有利于社会的安定,还可以展示传播弘扬整个中华民族文化,能够浓缩而强烈的展示民族文化风情。  相似文献   
193.
林来梵  张卓明 《中国法学》2006,1(2):122-132
法律原则之把握,与其给以界说,毋宁探究其适用;而在司法实践中,法律原则的适用大凡有四种情形第一,原则与规则一致情形下,原则作为规则的基础和指引。第二,规则缺位的情形下,适用原则以作漏洞补充。第三,原则与规则相冲突的情形下,适用原则创制规则的例外。第四,原则之间相互冲突情形下的特别复杂的适用。四种情形也可能在结构上交叉耦合,其中第一种情形已为人熟知,而其他情形,尤其是三、四两种则有待深究。本文即力图从规范性法学方法论的纵深角度,探讨法律原则之司法适用的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194.
清代经学领域中汉学与宋学的矛盾斗争在文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反映就是文笔之辨的重提。以阮元为代表的朴学家们企图通过对“文”、“笔”的区分 ,重新界定文学的性质与范围 ,为骈文争正统。而随着论争的不断展开 ,与汉宋调和论成为经学发展的主流相对应 ,骈散合一论逐渐成为影响晚清散文发展的主导观点。  相似文献   
195.
196.
<正>什么是民法精神?有学者认为,民法精神是自然人人格平等,法律在调整本财产关系或人身关系时对双方实施同等保护,这也是民法的直接宗旨,民法各基本原则如意思自治、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最终都派生于这一宗旨[1]。笔者比较赞成这一观点并概括为:民法精神是以"平等理念"为核心,包括意思自治等各项基本原则在内的综合体。在我国,随着"人本主义""以人为本"观念的确  相似文献   
197.
我国《继承法》确定了遗嘱自由原则,但是对其限制十分有限,仅规定了"必留份"制度,导致继承人的合法利益得不到保障,同时也产生了与公序良俗原则的不断冲突。因此有必要在立法上对遗嘱自由进行进一步限制,并对公序良俗原则的适用范围进行界定,以达到两者适用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8.
孙明丽 《法制博览》2013,(1):116-117
意思自治是民法的基本精神,真正要实现意思自治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公序良俗原则作为现代民法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对契约自由的一种限制,其目的是为每个社会个体实现意思自治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本文首先分析了意思自治与公序良俗原则的关系,继而提出公序良俗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时的判断基准,最后提出对我国公序良俗原则制度设计的展望。  相似文献   
199.
习惯、习惯法及公序良俗均为不确定的概念,因内涵上相互交融而难以完全区分。习惯与习惯法具有自发性、区域性、非正式性等特征,其适用可弥补成文法的不足,有利于现代民法对实质正义的追求。就功能论而言,公序良俗原则是习惯与习惯法的过滤器,起着净化习惯与习惯法的作用。也就是说,无论是习惯法还是事实上的习惯,只要违反公序良俗,均无适用的余地。  相似文献   
200.
民国时期,何炳松《程朱辨异》从中国学术思想有儒道佛三家而将宋明理学划分为程颐、朱熹和陆王三大派入手,深入分析朱熹与程颐在师承、哲学与经学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并进一步讨论了朱熹的二元哲学以及“理必有对”的思想,分析了朱熹的心学以及与“穷理”的关系,并对朱熹与道家关系作了论证。这对于当时的学术界或是重要的补充和推进,或是一种纠偏,无疑是重要的学术创新;而且对于当今的朱子学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