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4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9篇
各国政治   40篇
工人农民   23篇
世界政治   36篇
外交国际关系   122篇
法律   253篇
中国共产党   2139篇
中国政治   1653篇
政治理论   368篇
综合类   624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434篇
  2022年   474篇
  2021年   520篇
  2020年   490篇
  2019年   198篇
  2018年   108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201篇
  2013年   279篇
  2012年   201篇
  2011年   228篇
  2010年   230篇
  2009年   255篇
  2008年   190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245篇
  2005年   222篇
  2004年   229篇
  2003年   152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 毫秒
951.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政府职能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府转变职能是体制创新、机制转换、管理创新的关键。本文就东北老工业基地政府如何转变职能,阐述三个问题即转变职能的突破口是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重点是解决政府职能错位问题,难点是政府的利益关系调整。  相似文献   
952.
法苑传真     
省公安厅:助力乡村振兴稳定社会治安环境为持续夯实乡村社会治理根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公安部决策部署,不久前,安徽省公安厅制定出台《关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创造安全稳定社会治安环境的工作意见》,要求全省公安机关切实发挥职能作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  相似文献   
953.
推进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防止规模性返贫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建设的必要环节。思想、物质基础、生存技能以及家庭承载能力是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内在风险因素,自然灾害、市场机制、政策偏差和人口外流是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外在风险因素。为了规避规模性返贫风险,必须加强精神建设,激发致富意识;夯实乡村基建,增强乡村发展动力;完善乡村救助体系,让脱贫人口更有底气追求美好生活。同时,要在返贫监测机制的优化、适时调整的帮扶政策、更全面的人才支持和更优化的乡村产业四个方面发力,以健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外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954.
关俏俏  崔力  邰思聪 《瞭望》2022,(2):47-49
2021年11月23日至25日,民政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乡村振兴局等多部门共同举办第九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吸引了 916家机构、1339个项目、2237种产品申报参展.展会以"汇聚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使命,着力发挥慈善事业三次分配作用. 如果说初次分配是市场主导的"无形之手...  相似文献   
955.
乡村高质量振兴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服务乡村振兴是地方高校的重要职责,而建立相应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人员以及相关资源要素投入乡村振兴工作,是地方高校以其应然功能促进乡村高质量振兴的前提。研究依据“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阐释了地方高校促进乡村高质量振兴的激励作用及其逻辑理路,认为主体投入度能够转化为乡村振兴工作绩效,奖励机制进而将绩效转化为主体满意感,满意感最终又会转化为主体投入度,形成有效激励的逻辑闭环。在此基础上,针对实际调查发现的问题,研究提出构建地方高校促进乡村高质量振兴的选拔晋升、职称评定、模范表彰与绩效管理的激励机制。多种激励机制在多层面、多方向、多形态上共同作用,最终能够有效助推乡村高质量振兴。  相似文献   
956.
本文以“新型农场主”人才培养为切入点,从“目标定位、核心课程、田间课堂、创新创业、育人成效”五个方面,阐述了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适应性和实践总结。  相似文献   
957.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激发、增强甚至转化为物质力量。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具有文化价值,是推动地区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法宝,而且能够通过活化利用产生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助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辽宁经历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六地”红色文化,为新时代辽宁走好高质量发展道路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辽宁通过“六地”红色文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助力打造新时代“六地”,正是红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写照。  相似文献   
958.
王颜齐  孙楠 《电子政务》2023,(8):120-132
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使命,数字经济作为乡村发展的新动能,成为助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驱动引擎。基于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研究发现:直接效应表明,数字经济可以显著地助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机制检验表明,科技创新是数字经济助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机制;数字经济对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因此,为促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应加强数字新基建覆盖度、构建数字技术应用体系、创建数字生活应用场景、完善数据流动共享机制、蓄力打造科技创新环境,以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59.
徐琴 《电子政务》2023,(5):16-28
分类推进是全面建成数字乡村的重要实现路径。以村庄本位为逻辑起点,通过建立村庄需求、社会基础和治理能力的分析框架,阐释数字乡村分类实践的理由、经验和困境。研究认为,分类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是由数字乡村的价值定位、社会基础和目标导向共同决定的。围绕数字经济、数字治理、数字文化和数字生态四大建设领域,多地建构了各具特色的数字乡村应用场景,为数字乡村分类实践提供了先行经验。从试点经验来看,分类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可能面临瞄准性困境、发展性困境和现代性困境。未来,需要调适好政府与社会、先发与后发、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最大限度纾解数字乡村分类实践的可能困境。  相似文献   
960.
基层就业既有利于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又可以助力乡村振兴,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但在实际过程中仍存在着政府相关政策执行不强、高校教育体系不完善、大学生自身价值观念存在偏差等问题。针对现存的问题,在增强政府相关政策执行力、高校完善相关教育体系、大学生自身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基层就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为基层就业提供理论价值和现实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