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78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57篇
各国政治   38篇
工人农民   79篇
世界政治   230篇
外交国际关系   63篇
法律   1580篇
中国共产党   2932篇
中国政治   3763篇
政治理论   1280篇
综合类   1834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154篇
  2015年   340篇
  2014年   1012篇
  2013年   777篇
  2012年   1107篇
  2011年   1027篇
  2010年   779篇
  2009年   744篇
  2008年   832篇
  2007年   684篇
  2006年   800篇
  2005年   531篇
  2004年   549篇
  2003年   593篇
  2002年   634篇
  2001年   443篇
  2000年   186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刘颖 《江淮法治》2013,(5):50-50
今年频发的“虐童”事件让我感到非常气愤。幼儿园教师本来就是极具爱心的职业,孩子哭闹、不懂事是成长的必经阶段,需要老师细心的引导和告知,而不是强行制止。教师就是一个职业,由于其“职业属性”长期被忽视,才导致教师群体的道德出现严重问题。即便近年教师待遇逐渐提高。有关这一职业的道德建设还是有些差距。  相似文献   
292.
高磊  张媛 《中国检察官》2013,(13):78-80
一、传统"无讼"法律文化概述及其产生的根源解析"无讼",是相对于诉讼而言的,"无讼的直接含义是没有或者说不需要争讼(诉讼),引申为一个社会因没有犯罪而无需制定和实施法律或者虽有则搁置不用。"[1]中国传统的"无讼"法律文化观的本质是统治阶级出于阶级统治的目的,使民不争,维护社会的安定,而培养的一种法律意识。该法律文化产生的历史原因,总得来说在于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观和儒家"德主刑辅"的立法思想,而架起它的物质基础则是一  相似文献   
293.
通过实证调研可知,新媒体对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具有较大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出现道德认知偏差、道德情感淡薄,道德意志脆弱、道德行为失范等不良后果。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中进行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育,需着力构建开放性德育模式,培养大学生道德认知;创设虚拟道德情境,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感;营造健康氛围,锻造大学生道德意志;优化道德教育环境,强化大学生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294.
本文采用SWOT分析方法,探寻自媒体背景下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政府、行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有效性对策,以引导我国道德建设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95.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伦理学研究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在这一问题上,罗国杰先生作为新中国伦理学事业的奠基者、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开创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理论的创建者,既反对法律至上的独尊论也反对道德优先论,而是主张道德与法律相协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他所阐述的道德与法律相协调何以可能、何以实现的思想,立意深远,高屋建瓴,对于推进当代法治与德治理论研究的深化及建设良法善治的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96.
“我虽然违反了法律,但在道德上心安理得.”2016年4月13日,现年49岁的陈某涛站在被告人席上听完法官的宣判后如此辩称.他不希望未来的22个月都在监狱里度过,坚持上诉. 在过去的7年里,陈某涛将自己包装成为一名经历挫折、在外打拼的成功人士,并以此身份两度重婚、娶了四名未婚女性,骗取她们的信任,获得她们的帮扶.最终,陈某涛因犯重婚罪被判刑.  相似文献   
297.
道德对于人类社会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全球范围内我们一直缺乏一个普适的道德,这就必然造成人们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矛盾。由此,分析普适道德规范是否存在就尤为必要了。本文首先以道德相对主义为例简要阐述了认为普适道德不存在的理由,继而从群体道德本质的一致性、群体道德规范的可变性以及全球化为普适道德规范提供的条件等主要方面展开,否定了该理由,认为普适道德规范是有可能超越群体壁垒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298.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犬转型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秩序失范、垄断寻租、贪腐奢侈、过度逐利等转型期的乱象,影响了社会整体的道德氛围。如果只看表面,很容易得出市场经济与道德进步不兼容的结论,以至于很多人开始怀念计划经济时代认为那个时候虽然贫穷落后,至少各安其位,没有这么多贪腐自利的行为。  相似文献   
299.
尚伟 《时事报告》2012,(10):46-47
近来,道德问题成为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一方面,贪污腐败、见死不救、抢劫杀人之类的事件屡有发生;另~方面,无私奉献、爱心救助、见义勇为的壮举层出不穷。冷漠与温情、邪恶与善良、卑鄙与高尚,两极之间的鲜明反差,引起人们对道德教育问题的深刻反思。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文明史的礼仪之邦,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教育机制已十分系统。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我们的道德理论研究和道德教育体制也可谓日益完备。然而,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形势,我们的道德教育虽然在理论上体现了历史规律之真、传扬着德性塑造之善、展现出人类追求之美,却难以在实践中达到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理论阐述过于抽象,理论说教过于空洞,因而缺乏亲和力和感染力。孔子说:“道不远人。”对这句话,人们常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真正的道理都是简单朴素的,不会让人产生如对宏大叙事的敬畏之感而远之;其二,真正的道理都是实在有用的,不会让人产生如对经院玄学的无用之惑而弃之。前者言理论的形式,与西方的“最美的最高深的其实是简单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后者析理论的本真,同时也是传道授业的大法。先贤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道德理论不能脱离群众的生活实践,只有关注群众在道德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困惑,才能引导他们认同和接受先进的道德理论和观念,不断提升道德境界和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300.
《中国残疾人》2012,(1):56-56
正为营造"学习道德楷模,人人争做先进"的良好氛围,有力配合中国残联"学习宣传我身边的职业道德楷模"主题活动的开展。本刊继2011年第12期之后,继续于"道德楷模光荣榜"栏目连续刊发从全国各省残联推荐的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