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4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法律   10篇
中国共产党   44篇
中国政治   164篇
政治理论   18篇
综合类   4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两汉道教作为原始道教,在创立其宗教理论时,借鉴吸收了董仲舒的新儒学理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是形成两汉道教神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来源;《太平经》为帝王而设的“法度”与董仲舒的“王道”思想也有明显的一致性;原始道经的产生与董仲舒的灾异说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22.
道教是中国惟一本土宗教 ,它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 ,吸收神仙家的修炼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的一种有组织的宗教。道教自创立以来 ,不仅为下层广大民众所信奉 ,而且曾一度为上层统治者所器重 ,其势力遍及中华大地 ,并流传于海外一些国家和地区。中越两国关系悠久 ,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越南历史上曾有一千多年处于中国封建王朝统治下 ,史称“北属时期” ,可以说越南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其间 ,道教也随着中越文化交流传到了越南 ,并对其民间信仰、本土宗教、风俗习惯和文学、艺术产生了一定影响。一、道教与越南民…  相似文献   
223.
观点     
《中州统战》2003,(7):25-25
  相似文献   
224.
道学十分关注生命的内涵和意义。对于生命的价值,道学倡导生为第一;对于各个生命之间的关系,道学强调物无贵贱;对于自然界其他生命的态度,道学力主泛爱万众;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学主张天人合一;对于生命的终结问题,道学宣扬与‘道’合一。这些思想对现代人的身心修养提供了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25.
正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是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达1200多万人,台胞中80%祖籍福建。武夷山是福建著名侨乡,又是台胞出入频繁的地区,台湾知名人士谢东闵在畅谈台湾茶叶史时说,台湾冻顶乌龙茶是从武夷山跨海移植到台湾的。长期以来,两岸茶人对  相似文献   
226.
汉末魏晋时期的瘟疫与道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末魏晋时期的瘟疫 ,对道教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道教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解决瘟疫之灾 ,它为战胜瘟疫之灾提供了技术系统和信仰主义两种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227.
唐高、武朝道教重玄美学的嬗变——以王玄览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唐朝高、武朝 ,道教重玄美学发生了心性化的转向。作为审美理想的“道”从外在世界转向了心性之中 ,重玄的精神超越转化到修心悟美。本文认为高道王玄览开启了道教重玄美学的这种转向。其提出的重要命题“道在境智中间”、“道性众生性 ,皆与自然同”、“任之取自在 ,是则为正行”对道教重玄美学的发展、嬗变起到了重要作用。由王玄览开启的道教重玄美学心性化转向对中国古典美学也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8.
229.
肖海明 《思想战线》2005,31(6):91-96
中国道教的真武图像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特别是宋、元、明三代的变化,真武逐步从武神走向了文神、从地域神走向了全国神.明代武神真武、古圣贤模样的文武神真武、古圣贤模样的文神真武、天帝图真武四种类型,基本概括了宋、元、明真武完成人格化以来所形成的几种基本类型.这种变化表现出一种"一线多元"、多元并存的格局,但真武的披发跣足等基本特征一直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30.
马钰与道教     
“七真”之一的马钰以诗词形式广泛传播其修道思想,为全真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马钰在继承王喆三教合一的基础上,发展出了颇有特色的佛道“二教合一”思想。在马钰的思想里,“清净”既是修道的方法和目的,也是最高哲学范畴,等同于无为、自性。修道者达到清净境界即是体悟到无为、自性,这就达到了马钰道教实践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