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6篇
世界政治   20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98篇
中国共产党   101篇
中国政治   147篇
政治理论   95篇
综合类   8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陈良起 《政协天地》2012,(Z1):72-73
去冬今春,正当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中共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福建九次党代会部署,倾力推动海西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之际,又恰逢我省各市、县(区)政协换届,一大批新一届政协委员光荣地踏上履职新征程。他们立足本职做模范,脚踏实地尽职责,正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饱满的工作激情,努力为人民政协事业谱写新的篇章。我们择刊陈良起同志的这篇侧记,以求窥一斑而见全豹,全面展示我省各市、县(区)政协新一届委员感人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22.
王立 《思想战线》2012,38(1):62-66
20世纪80年代,社群主义作为自由主义的最有力批评者应运而生.在平等意味着社会正义的时代语境里,沃尔泽是社群主义阵营中惟一提出平等观并建构起理论体系的思想家.沃尔泽的平等立足于善,善的社会意义的多样性决定了平等的复杂性.复合平等是沃尔泽的平等观,相应的正义观为多元正义.复合平等不是对不平等的解决,相反是对不平等的妥协与默认,它只能作为我们批判新自由主义平等观的参照点.  相似文献   
123.
曹彦 《理论月刊》2012,(5):44-46
过去的宗教对话之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宗教冲突,是因为以往的对话主角都是代表宗教团体的宗教领袖、精英学者和政府官员等“大人物”,因此这样的宗教对话要么流于形式,要么成了空谈,要么被利益集团所操纵.作者认为要想世界和平、宗教和平,就必须落实到普通信众每个人内心的平和,人格的独立,思想的自觉上,从而不被他人所左右和利用.因此宗教对话的真正主体、主角应该是普通信众、普通公民.而自助餐式的宗教对话便是符合这种精神的最简便、最普遍、最落实的宗教对话模式.在这种对话实践中,其他的“大人物”只是对话的服务者、维护者,真正的主角是自己选择、自己品味的普通信众.在这里没有任何的权威与评价,因为每个人只对自己负责.这是和而不同的对话.  相似文献   
124.
刘薇  林婉琳 《求索》2013,(7):238-240
本文着眼于罗尔斯正义理论中的几个要点——基本善、原初状态、无知之幕以及差别原则为研究对象,将之与几位重要博弈论和公共选择理论学者提出的观点进行比较,其中尤以豪尔绍尼和宾默尔的为重点,试图从选择理论的视角,梳理罗尔斯正义理论制度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5.
吴铮 《学理论》2013,(11):45-46
善是文明与存在永恒追求主体,善不仅仅是个人,也是社会的。一代代哲学家科学家对其孜孜以求,从古希腊的数学思想,到古代中国周易中的数数理论,充斥着先哲对"善"的探索。但其不成体系的预测与一厢情愿的解读,都不能从根本上把握对世界自然的认识,他们追寻的方式不妥,却给我们带来弥足珍贵的启发。伴随现代科学的发展,数量方法对社会科学的作用越来越大,借助数学工具可以寻找社会的善。  相似文献   
126.
吴超 《学理论》2013,(15):43-44
幸福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追求,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话题。善和幸福是伦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探讨了什么是善和幸福。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全面认知善和幸福,用理性的思想指导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7.
牟宗三先生建构“圆善论”,其初衷是融贯超越理性与现实实践,为道德人生置基,弘扬传统,汇通中西。然而,他高标“智·的直觉”(“无限智心”),用“诡谲相即”的玄学方法冥合体用显微有无德福,实质上,是在“一切即一”与“一即一切”之间做了“当下即是”的等量代换,从而,剥离了传统融通性智慧以非逻辑的形式所包裹着的实践理性精粹,最终必然导致“一切即一切”、非德即是德的荒谬结论。走出形而上学的理论怪圈,诉诸于大境域实践中诸现实因素信息倍增式的超循环互动,用既具有综合现实的厚度,又具有大时空系统延展力度的信息理性取代形上理性,用信息化的“即”取代“诡谲”的“即”,实践与理性、德与福等的融会才有现实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8.
柏拉图第一次明确地区别了"美的事物"和"美本身"。他认为"美本身"是永恒的、绝对的、与自身同一的,是理性认识的对象,并从属于善。"美本身"的提出标志着神话思维转向理性思维,以及自然哲学向认识论的转变,也体现出古希腊人对伦理的幸福的追求。从美学史的角度看,"美本身"问题的提出预示着这一学科成立的基本前提的出现,即拥有了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这一问题还将生活中各种各样美的现象纳入到自己的研究范围内,由于这些审美现象的多样性、普遍性以及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使得"美本身"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9.
张心阳 《唯实》2014,(12):95-95
人心公正,是社会厚德善行的基础;权力公正,既是社会厚德善行的核心,也是风尚潮流的引领。为政之善,莫过公平。当年,鲁哀公问孔子“:何为则民服?”孔子回答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就是说,把正直无私的人用起来,百姓就会服从;把邪恶不正的人用起来,百姓就不会服从。人乃为政之本,启用正直之人,实际是为了行公平正直之事。  相似文献   
130.
刘建涛  张俊芳  赵晓娜 《前沿》2012,(3):183-186
人性的贪婪、自私自利与社会生活格格不入,为了避免由于人性的缺欠而引起道德败坏,社会混乱,必须建构至善主义文化以对抗、克制人性的缺欠。儒家、道家、耶稣正是从这一前提出发,在东西方建构了各自的至善主义文化体系,以导人向善,止于至善。本文详细地阐释了儒家、道家、耶稣用什么方法建构了自己的至善主义文化体系及其内容,以解决自己时代甚至整个人类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