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6篇
世界政治   20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98篇
中国共产党   101篇
中国政治   147篇
政治理论   95篇
综合类   8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21.
先秦儒家哲学含有丰富的价值内蕴.建立在先秦儒家最基本的哲学思想基础上的价值思想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天命"是其终极价值源泉;"德性"为其价值尺度;由"修齐治平"而"止干至善"则是先秦儒家所追求的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522.
美在自由情感——一种新型美学观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史上将真善美放置在一起来比较,这种思维模式存在着逻辑上的错误,故真善美三者统一的说法需要在学理上正本清源.首先,美的现象是一种完全的生命现象,也就是说美只存在于鲜活的生命个体,对于死者、不存在者或者其他一切无生命现象的客体谈美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其次,美的现象是一种生命现象中的特殊情感活动,在这种特殊的情感活动中,生命体能够从心理和生理上切身体验到一种高度自由愉悦的纯粹情感.再次,美的现象是一种由情感主体、情感客体和情境三种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其中失却任何一种要素的参与,美都会荡然无存.美不是独立存在的自由王国,即美不具有客观实在性;审美主体不具有特殊性,即任何具有完全生命能力的人只要存在着审美情境都可以成为审美主体.审美客体不具有共同的属性,任何一个客体都存在着成为审美客体的潜能,即在一定的审美情境下都有可能引发主体产生美感.美是抽象的概念,无法比较测量;但美感是具体的,这就意味着美感既是可以分类的,又是可以测量的,我们不妨用"美感指数"来表征美感的强度.  相似文献   
523.
美是真与善的结合.经济学有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之区分,两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完美地实现了工具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统一.经济学探求真,更包含着善,因而是一门美的科学.经济学之美不光体现在形式上,也体现在内容上,包括和谐、完整以及包容等等.经济学由于自身这些特性使其拥有越来越丰富的美的内涵.  相似文献   
524.
叶隽 《德国研究》2008,23(4):66-74
本文选择近代中国两名重要的德国传教士安治泰与卫礼贤为研究个案,探讨他们在近代德国已建构完成的民族一国家背景下,是如何肩负传播基督文明(注意到天主教与新教的背景差异以及个体因素的重要性)的使命来到中国,并如何协调其间张力,在远东国际关系大背景下来参与中德政治关系进程并发生影响;以及时代命题是如何通过传教士这样特殊的群体而得以彰显的。  相似文献   
525.
“信仰”一词,由于它本身的多义性,需要人们从多维视角,对它作进一步的辨析。信仰并不限于宗教,它应当包括人生的理想、信念、处世原则以及人生境界之类。因此,就有像爱因斯坦所说“宇宙宗教”那样的“无神论”的宗教。弄清信仰与真、善、美之间的联系,提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是我们在讨论科学与信仰关系时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26.
犯罪预防的目标是防患于未然,其哲学基础是人性的恶与善及人的理性与非理性。人性恶、人的非理性使犯罪预防具有必要性;人性善、人的理性使犯罪预防具有可能性。应注意犯罪预防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的界限。  相似文献   
527.
"善"是伦理学的基本概念.许多伦理学体系以"善"的客观性为基础,确立伦理判断的真理性和普遍性,但是忽略了"善"的概念在提供社会凝聚力方面的功能."善"的客观性既是一个过强的假设(引入了不必要的假定),又是一个过弱的假设(无法解释伦理方面的社会凝聚力).应该以主体间性的"善"取代客观性的"善",以共识取代真理,以家族相似取代普遍性.  相似文献   
528.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而治理有效需要建立在良好的治理秩序基础之上.建构基于法治的乡村治理秩序,是从善秩到善治的关键,其取决于村内部治理秩序和村外部治理秩序的良性运转、协调与平衡.逻辑框架在于:村内部层面,村民依法自治、依法用权维权;村外部层面,政府依法行政,推进治理法治化;协调与平衡层面,良法善治、缘法而治...  相似文献   
529.
罗江 《法制与社会》2010,(28):297-297
民法是制约人的法律,必须以人为基础。民法假定人为善与恶两方面是人的本性,所做的决定是为满足自己的社会需求而采取的手段。因此,民法要考虑到人性的问题,最终制定出以人为本的法律。  相似文献   
530.
虽然协商民主号称是民主理论的"协商转向",但是协商民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面临着诸多限制。协商民主强调以共同善为依据达成共识,但是共同善常常无法达到;协商民主强调以理性对话为主,但是参与者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即使能够完全按照理性来进行协商,也未必能够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协商民主主张由一般民众在公开、透明、平等的情况下进行讨论,但来自政治精英、经济优势阶级、专家学者、媒体的政治操弄始终无法避免。由于这些限制,协商民主无法替代代议民主,它的价值在于培养公民的共和精神和包容、参与、平等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