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41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60篇
各国政治   35篇
工人农民   451篇
世界政治   365篇
外交国际关系   86篇
法律   653篇
中国共产党   3520篇
中国政治   5003篇
政治理论   1462篇
综合类   2661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329篇
  2022年   302篇
  2021年   356篇
  2020年   386篇
  2019年   231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226篇
  2016年   266篇
  2015年   427篇
  2014年   1104篇
  2013年   1066篇
  2012年   1217篇
  2011年   1244篇
  2010年   1139篇
  2009年   1100篇
  2008年   1037篇
  2007年   862篇
  2006年   683篇
  2005年   465篇
  2004年   394篇
  2003年   289篇
  2002年   330篇
  2001年   264篇
  2000年   220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当代青年的价值认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晓飞 《求索》2007,(6):66-68
当代青年的价值选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铸造青年“一元统领”与“多元取向”相统一的价值品质,树立青年关注当前与着眼未来相一致的价值信念,构筑青年传承文化与创新求变相结合的价值取向,主导青年基本道德与高尚品德相协调的价值诉求等途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目标、方法、媒介建设,率先在当代青年中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引领整个社会的价值认同,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22.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他的早期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该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马克思吸收并超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想理论,以市民社会为切入点,形成了其异化劳动理论.  相似文献   
923.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心血写成的一部宏大的奠基之作!曾经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它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科学地再现了典型的资本运动的历史和发展逻辑。然而国内外研究较少的涉及它的内在逻辑结构,正因为如此,作者试图从《资本论》的体系结构、方法论以及主题思想三个方面论述它的严谨的内在逻辑结构,从而深化对《资本论》认识。  相似文献   
924.
努力构筑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广文 《理论学刊》2007,2(3):58-61
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作为重大的实践主题,需要我们理论的自觉,为此,我们约请清华大学哲学系的5位学者集中围绕“和谐社会与文化”这一议题撰写了一组笔谈。这组笔谈的主要观点有:(1)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旨归,而培育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科学发展观应该立足时代彰显其丰富的人文内涵,现代化亦需要有自觉的人文精神的支撑;论文在对中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诸多文化失范现象的考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如何构筑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做了阐发。(2)和谐社会的构建是马克思哲学的内在意蕴,但马克思和谐思想并非停留在“应然”层面的价值诉求,而是以理性尺度与价值尺度之间内在的逻辑张力展开对现实生活过程的剖析,这一独特智慧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历史决定性与人的能动性的统一、人与环境的相互改造等思想体现出来。观照其逻辑张力并拓展其价值尺度和理性尺度,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中国现代性建设需要从正反两方面吸取西方现代性建设的经验。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西方的现代性精神推动了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也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扼制工具理性在我国社会中泛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避免虚无主义的盛行,保证中国现代性建设顺利进行。(4)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实践。任何实践活动都包含着否定性的维度,即外部世界与人的双重否定的关系。这一原理决定了任何通过实践求得进步发展的活动都必然会付出相应的代价。在和谐社会的建构过程中对实践的否定性加以扬弃,将损失和代价减到最少,也应是和谐社会实践拓展的一个应有之义。为此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和人与文化生态的关系。(5)社会是由作为个体的人组成,个体的人的完善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无疑构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从人的二重性现实出发,个体完善必须关注人的物质利益与精神需求,努力营造个体与整体之间关系的和谐,并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我们期待上述观点能引起学术界关注并积极参与这一话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925.
李成旺 《理论学刊》2007,23(3):61-64
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作为重大的实践主题,需要我们理论的自觉,为此,我们约请清华大学哲学系的5位学者集中围绕“和谐社会与文化”这一议题撰写了一组笔谈。这组笔谈的主要观点有:(1)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旨归,而培育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科学发展观应该立足时代彰显其丰富的人文内涵,现代化亦需要有自觉的人文精神的支撑;论文在对中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诸多文化失范现象的考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如何构筑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做了阐发。(2)和谐社会的构建是马克思哲学的内在意蕴,但马克思和谐思想并非停留在“应然”层面的价值诉求,而是以理性尺度与价值尺度之间内在的逻辑张力展开对现实生活过程的剖析,这一独特智慧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历史决定性与人的能动性的统一、人与环境的相互改造等思想体现出来。观照其逻辑张力并拓展其价值尺度和理性尺度,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中国现代性建设需要从正反两方面吸取西方现代性建设的经验。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西方的现代性精神推动了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也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扼制工具理性在我国社会中泛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避免虚无主义的盛行,保证中国现代性建设顺利进行。(4)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实践。任何实践活动都包含着否定性的维度,即外部世界与人的双重否定的关系。这一原理决定了任何通过实践求得进步发展的活动都必然会付出相应的代价。在和谐社会的建构过程中对实践的否定性加以扬弃,将损失和代价减到最少,也应是和谐社会实践拓展的一个应有之义。为此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和人与文化生态的关系。(5)社会是由作为个体的人组成,个体的人的完善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无疑构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从人的二重性现实出发,个体完善必须关注人的物质利益与精神需求,努力营造个体与整体之间关系的和谐,并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我们期待上述观点能引起学术界关注并积极参与这一话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926.
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随着广大青年学生对党的认识的进一步提高,申请入党的人数越来越多,入党积极分子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如何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确保把符合条件的入党积极分子确定为发展对象,已越来越引起各级党组织的重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务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927.
华尔街是美国垄断资本的心脏,从创建以来就牵动着美国和世界经济的命脉,成为财富与实力的象征。曾经有一位中国青年,凭着对党的赤胆忠心,在那儿闯出了一片天地,成就了辉煌的业绩。这是一个关于华尔街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928.
《当代党员》2007,(1):29-29
2004年以来,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总编会根据形势发展和受众的需要,提出了“市场第一、读者优先”的理念及用生动、鲜活、有思想的新闻产品适应读者需求等重要办刊思路。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市委机关刊物《当代党员》在全市乃至全国的影响日益提高,已成为宣传重庆的重要窗口。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当代党员》已有32篇稿件被《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知音》、《青年文摘》等报刊转载,其中《邓书记受委屈之后》、《酒家为何”坚决不接待乡干部”》被《人民日报》转载,《让农民版画“叫好又叫座”》被《中国文化报》头版转载。  相似文献   
929.
建构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动员和组织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国情、服务社会、传播文明、锤炼自我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实施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材的重要途径。实践出真知,实践育英才,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福州  相似文献   
930.
"交往理论"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对交往进行了系统阐述,并首次创建了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今天,我们重温"交往理论",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构建和谐世界,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