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63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49篇
各国政治   18篇
工人农民   9篇
世界政治   204篇
外交国际关系   30篇
法律   325篇
中国共产党   1621篇
中国政治   1521篇
政治理论   967篇
综合类   741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124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177篇
  2014年   395篇
  2013年   404篇
  2012年   458篇
  2011年   509篇
  2010年   436篇
  2009年   421篇
  2008年   403篇
  2007年   327篇
  2006年   233篇
  2005年   181篇
  2004年   160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126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冯燕芳 《唯实》2011,(1):53-55
西方马克思学是一个意义与局限的集合体。西方马克思学在中国的升温与中国的历史语境密切相关,正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让它获得生命力。在学术研究上,西方马克思学也对中国学者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冲击,在问题域和方法论上给予中国学者不少启示;但是西方马克思学对马克思的解读并非终极真理,其观点和结论是有待考察的,对此进行认真审视将促使我们重新阅读马克思。西方马克思学作为一种思想镜像与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以及推动无产阶级革命没有直接的关系。对待西方马克思学应当避免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两种极端。  相似文献   
182.
芬伯格试图在对马克思技术批判理论的批判与超越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技术批判理论,在产品批判和技术过程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技术批判理论中暗含的第三种批判即设计批判。但芬伯格没有认识到劳动过程异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中生产技术的二重性。芬伯格以"苏联模式"的失败作为论证自己"技术非中性"观点的依据,并将"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对西方的方法和技术不加批判地应用。芬伯格对马克思技术批判理论的批判存在着诸多狭隘的、片面的理解,严重地低估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3.
哲思睿语     
《求知》2012,(12):1-1
工人阶级的团结是工人胜利的首要前提。——马克思 为了达到伟大的目标和团结,为此所必需的千百万大军应当时刻牢记主要的东西,不因那些无谓的吹毛求疵而迷失方向。——恩格斯  相似文献   
184.
邓明波  向绪伟 《人民论坛》2012,(20):228-229
马克思"实践"概念先后经过了提出、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马克思最早是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实践"概念的初步设想,但其在历史领域里仍属于唯心主义。直至马克思把社会生产看作实践的基础之后,其"实践"概念才从唯心史观,过渡到认识论意义上的一般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并最终转向本体论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概念。  相似文献   
185.
这位20年前因破获开封博物馆“9·18”文物大案,并以真实身份出演电视剧而闻名全国的刑侦专家,长期从事犯罪学和社会学研究,著有理论著作《大治安》、《黑社会犯罪新论》,文学作品《血案疑踪》(长篇小说)。已担任公安部新闻发言人七年的他,最近推出《打开天窗说亮话》一书,以切身经历告诉我们:让民主政治之光从顶层倾泻而下,照进每个角落;听人民说话,让媒体说话,天不会塌下来!  相似文献   
186.
"冲击-反应"论是近现代西方学者包括马克思以中国国情为依据分析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一种观点。中国革命的导师毛泽东对中国国情的分析就明显受到马克思中国观的影响,其观点与"冲击-反应"论亦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似。但在近现代中国革命任务的问题上,毛泽东却在当时苏联的影响下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这使他的革命论与马克思的社会革命理论、世界历史理论与东方社会理论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并影响了建国后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187.
刘洋 《理论建设》2014,(1):58-61,72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生成过程与他的世界观、政治立场的转变是一致的。马克思生长在资本主义经济蒸蒸日上的时代,但他发现资本运作没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幸福,相反却使他们沦为机器与资本的奴隶。这使少年马克思产生了疑问,开始了对人本的最初探索,产生了基于康德-费希特哲学基础上的伦理唯心主义人本观。伴随着对现实问题的密切关注和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人本思想又经历了人本是"理性的人"实现其精神自由,人本是"人的类"实现其劳动自觉,最终到人本是"现实的人"实现其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了对传统人本理论的继承、批判、超越。还原历史语境,厘清思想嬗变理路,有助于清晰、准确的把握马克思人本思想,有助于更好的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88.
时代主题是时代中的主要问题,体现了时代中的主要矛盾、规约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也规定了时代的划分、理论和实践的合时代性。在革命时代,马克思力图激发无产者的阶级意识。从当代发展的时代主题来看,拉克劳和墨菲对阶级意识的消解具有合时代性,但这种二阶"主体"的破碎仍然在一阶的社会对立的境遇之内。  相似文献   
189.
马克思正义理论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不正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法权批判、社会批判和道德批判三维向度的统一。正义的法权批判向度在批判自然法和市民社会的基础上揭示了正义的阶段属性,正义的社会批判向度指出了解决正义问题必须返回到现实的生产实践当中,正义的道德批判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从人性角度对未来社会分配方式的反思。马克思正义理论的现实启示是:分配正义是保障社会正义的基础,社会正义的实现要防止个体需求满足异化为对拜物教的追逐,个体正义感的确立需要对个体人性的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190.
当代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在快速的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化中产生了社会分层问题并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学界对引发社会分层现象的原因分析尚欠深入。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立论基点,运用社会运行发展的复杂性理论,在多学科的学理支撑下,从资源分配不合理、社会整体流动乏力、教育发展不均衡、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化程度低和等级观念影响及社会进取精神缺失的维度,可对当代中国转型时期社会分层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度廓清,并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我国转型时期社会分层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