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1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8篇
世界政治   14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篇
法律   87篇
中国共产党   160篇
中国政治   270篇
政治理论   52篇
综合类   99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81.
杜建龙 《实践》2014,(8):35-35
培育村级组织接班人,推动村级后备干部管理规范化。通过个人自荐、群众推选、组织考察等方式,从优秀大学毕业生、农村致富能手和乡土人才中选拔村级组织后备干部,建立完善村级组织动态后备干部库,为村级组织选拔后备干部。培育农业科技推广人才,推动科技人才驻村常态化。  相似文献   
182.
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创造性提出差序格局来概括中国社会结构的特征。新时期,国内许多学者纷纷围绕这一概念作进一步厘清和阐释,揭示了该概念工具的学术生命力。研究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差序格局对中国社会学发展的理论贡献,即社会学本土化理论建构中理想类型的大胆尝试;类型比较与历史多样性方法的运用;对中国传统方法论精髓的巧妙融会。并由此说明,差序格局概念工具的理论贡献,无论是对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实地调查抑或理论建构均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3.
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同地域的村落分别处在城市化进程的不同阶段上,并且,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村庄在面对城市化冲击时,会以不同的方式回应。城市化背景下乡土社会变迁的复杂性就表现为村落变迁的复杂性与区域差异性。基于城市化实践方式与村落性质双重标准,以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区域类型建构的方法,通过区域比较,将乡土社会变迁过程具体化为区域类型下的村落变迁过程,既发挥了社区微观研究优势,也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陷,是一条极具操作性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84.
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新电影表征了当代台湾社会思潮的巨大转向:由乡土转为本土,由中华认同转为台湾认同。反帝反压迫、反思殖民现代性等批判性向度,是早期台湾新电影的乡土意识的主要内容;而继起的本土意识则失去了乡土意识的开放性与批判性,其以族群对立、省籍区隔为基础的电影叙事,反映了一种"反外省"、"去中国化"的台湾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乡土与本土是重估台湾新电影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想类型、身份认同及国族想象,二者在台湾新电影中的对立纠结,也显示了"中国结"与"台湾结"在当代台湾社会之差异互现的结构性在场。  相似文献   
185.
张振杰  郭广伟 《世纪桥》2010,(13):47-48
近年来,拉美一些国家出现了"社会主义"热,引起全世界的高度关注。我们在深刻剖析切·格瓦拉魂归乡土的原因时发现,在拉美地区两极分化依旧存在;拉美民众践行民主权利不通畅;现行的某些政策使拉美的发展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这三点是"社会主义"热的真实原因。我们在此基础上思考,"社会主义"热的背后是拉美人民尝试改变这个社会不公平的现状,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建立一个没有饥饿的社会,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6.
周仁政 《唯实》2000,(5):65-70
京派小说家在乡土文学领域通过把现实乡土背景化、意象化,变现实乡土为精神乡土,其地域意义或被强化或被淡化。而真实意义即在于它是作者所心仪的真、善、美的人性的载体,也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家园。在作家身上,其郁积于心的“乡土情结”表现为文学由启蒙意义上的个性化向基于自身要求的心灵化拓展之后产生的一种独特言说方式:心灵语境的呈现。在思维方式上,是有别于文学社会思维的文学诗化的思维。  相似文献   
187.
法律信仰是支持法律和法治事业的精神动力,没有法律信仰,法律是苍白的,法治是无望的。在我国农村的法治化过程中,主体法律信仰危机严重阻碍了中国法治建设的进度。法律信仰危机,是由于匮乏的物质基础、落后的文化传统、政策与法律的错位、非法行政的惯性、司法救济的短缺等多种因素导致的。  相似文献   
188.
社会秩序问题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和社会生活得以可能的前提条件,社会秩序构成一般社会理论的核心主题。一方面,解决人类社会中的秩序问题需要法律等强制性的制度权威,需要人类理性选择的自发倾向,人类利益性的理性追求、个人的自律性、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性以及公平合作的社会理念为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秩序奠定了理性的基础;另一方面,解决人类社会中的秩序问题需要共享价值、规则、习俗、信仰、符号、程序以及人们的情感、认识和道德等,它们同样构成了人类行为和社会秩序的基础和动力。  相似文献   
189.
近年来,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因人才缺乏产生了起步慢、不平衡、持续难等突出问题.抓好“乡土人才”队伍的建设是突破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人才瓶颈的重要途径.加强边远贫困山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做到“五个结合”.  相似文献   
190.
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可以概略地分为"流动农民"、"在乡农民"和"乡村知识分子"等三大类。由于社会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的社会空间场域不同,三类农民卷入中国农村变革大潮的现实遭际与个人体验有很大的差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分化。在现代性获得过程中,农民文化人格的裂变与精神结构的新旧杂陈,比任何历史时期都要激烈而复杂,其历史命运也将迥然有别。具有历史过渡性特征的农民形象的出现,既是新世纪中国社会加速转型的历史产物,也是新世纪乡土作家以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道德选择和艺术洞察力,捕捉历史机缘,透析农民文化人格裂变的艺术创造与乡村想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