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3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8篇
世界政治   14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篇
法律   87篇
中国共产党   160篇
中国政治   272篇
政治理论   52篇
综合类   99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当21世纪来临的时候,"故乡"开始被人越来越多地提起。海德格尔说:"接近本源就是接近极乐。故乡最玄奥最美丽之处只存在于对本源的接近中,绝非其他。所以,在故乡中对本源的忠诚,这是很自然的。"这种忠诚来源于故乡作为人类生命之根的深深敬礼,来源于故乡承起每一份渴望安居的心灵。  相似文献   
232.
周强 《黄埔》2008,(1):53-55
2007年7月27日至8月7日,云南省黄埔同学会组织黄埔后代亲友组成“乡土·乡情”民俗文化参访团赴台参访,先后参观了自然科学博物馆,阿里山、日月潭风景区,并先后与台湾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黄埔军校二十期在台同学联谊会、云南同乡会及台湾原住民邹族文艺表演团等有关团体进行了联谊交流。作为省黄埔同学会机关的一员,在参访的几天时间里,  相似文献   
233.
手抓面     
闽南手抓面,以其“鲜、香、淡”的乡土特色驰名,虽然它很少在大雅之堂出现,但由于风味清爽独特、吃法方便随意,在闽南乡间却颇为风行,深受人们喜爱。先说这称呼,“手抓面”,顾名思义,即用手直接抓着吃的面。这种吃法看来似乎并不文雅,有一种“粗人”的味道,但反而透出亲切的平民味。手抓面,黄澄澄金灿灿油亮亮,盘成巴掌大薄薄圆圆的,又软又韧,盐碱适量,其味温凉和爽,在闽南湿热的气候下也不易变馊。吃手抓面一定要有配料和佐料,地道的配料主要是炸豆腐干和五香。炸豆腐干比较好做,两寸见方的豆腐对切,在热油里炸至金黄即可。裹豆腐干的手抓面就叫“豆干面份”。  相似文献   
234.
台湾“新乡土小说”延续了“乡土文学”反思现代化的社会批判功能。它通过描绘地理地景、乡土风俗等书写策略来积极建构“地方性”,以分割“现代化”话语的整体性;塑造了“废人”形象系列,用颓废者的否定姿态传递对现代社会的反叛意识;同时以奇谭浪漫、神秘鬼魅的后现代审美意识疏离主流论述、质疑历史正典和文化正统。但其疏离现实的消极立场、悬置价值判断的保守态度以及解构叙事的书写策略又消耗了其社会批判的针对性与批判强度,导致失焦、乏力的空虚状态。  相似文献   
235.
村规民约在国家治理下的法治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娟 《法制博览》2013,(3):122-123
村规民约作为调整乡土社会秩序的重要民间规范古已有之。在当代中国村规民约又作为基层民主制度的重要载体而存在,故对其研究对我们寻求当代中国法治环境的和谐图景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村规民约在乡间社会运行实地调查,具体阐述了村规民约与国家法治在权利、法治主体以及处罚方式理性化的契合,为村规民约在当前国家治理下的存在提供一种实践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236.
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主任、中国农村金融研究所所长等职。此外,他还是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理事长,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院长。  相似文献   
237.
傅琼  郭岩 《长白学刊》2022,(3):140-147
乡土文化自信既是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提高乡风文明水平、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然而,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文化治理模式同质化、乡村民众价值追求多元化、乡土文化建设内在动力不足等多重因素的制约,乡土文化自信面临严重危机,阻滞着乡村振兴的步伐.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缓解乡村文化危机,加快推进移风易俗、改...  相似文献   
238.
透过民间社会中人们的日常交往和互动,可以发现民间语言与习惯规则之间的紧密关联:习惯规则的表达和运行离不开民间语言,民间语言承载和蕴含着特定语境中的习惯规则。通过特定的民间语言来透视或识别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民间习惯规则,也许是一个有趣的课题。  相似文献   
239.
黄振华  常飞 《理论月刊》2022,(10):48-55
当下中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变迁之中,对这一过程加以充分认识和理解是推进大国善治的重要前提。从历史上看,“乡土中国”构成传统中国社会的底色,其以土为生、以文化人、以德为重的基本特征长期规制着中国社会的形态及其演化过程。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急速的现代化进程中,大量的现代性要素渗透进乡村社会,日益消解了“乡土中国”的传统底色,并呈现“乡愁中国”的现代面向。“乡愁中国”是“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换的一个历史阶段,具有过渡性特征。“乡愁中国”对于理解中国社会变迁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乡愁中国”蕴含着当下中国在急速现代化进程中的张力和反思。其原因在于,现代性要素的注入尽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但同时也遭遇了乡土“褪色”的潜在挑战。另一方面,“乡愁中国”也蕴含着对中国传统价值的重新发现过程。“传统”与“现代”并不是截然二分的,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历史传统的内在价值,并建立现代与传统的有机联结,进而确立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  相似文献   
240.
民族村寨文化的现代建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青 《思想战线》2008,34(3):6-10
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村寨文化变迁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发展态势,但这种变迁绝不仅仅是民族传统文化事象的变异或流失,它还包括了传统的"地方性知识"的复兴、重组和再建构.现代性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颠覆乡土传统的生存空间,民族村寨文化也不会自动终止或彻底放弃自身固有的文化调适与更新机制,一味被动地接受现代化力量的消解和改造.地方性知识与现代性诉求之间始终存在着强大的张力,民族村寨文化的现代建构逻辑将引导其"小传统"逐步走向现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