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3篇
法律   23篇
中国共产党   18篇
中国政治   17篇
政治理论   9篇
综合类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日本侵华预谋已久,侵略东北和建立傀儡政权是其后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的起点.同时又将东北地区作为日本进行大规模殖民、奴化政策的实验场.在鸦片政策方面,出于对占领地统治的财政需要,不惜动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政策手段扩大鸦片和毒品销售,直接和间接导致了东北的鸦片泛滥和毒害的长期化.通过战争混乱期扩大鸦片消费、将责任推诿于当地伪政权、以此制造事实鸦片专卖制的口实,是日本从马关条约后侵占台湾开始,直到七七事变后全面侵华、太平洋战争开始后全面侵略东南亚过程中惯用的手段.文章立足大量相关日本资料,对九一八事变后东北鸦片泛滥原因进行深入探讨,以更为清晰地揭示日本侵略政策中毒品政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2.
日本帝国主义假借伪满政府之名,在中国东北实行鸦片专卖政策,使鸦片种植、贩卖公开化、合法化,导致烟毒在东北大肆泛滥,种烟农户受到残酷盘剥与迫害;正常农业生产遭到严重影响;无数中国人沦为鸦片瘾者,烟毒摧残他们的意志,吞噬了他们的财产。鸦片专卖政策给东北人民带来亡国灭种的灾难。  相似文献   
23.
日伪在南京地区的毒品政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军占领南京期间,勾结伪政权实行毒品专卖政策,利用宏济善堂系统贩售鸦片,以洋行为掩饰推销海洛因等烈性毒品,官私销售双管齐下,在攫取高额利润的同时却使南京地区烟毒泛滥,社会风气严重恶化。  相似文献   
24.
一、林则徐武汉禁鸦片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一个封建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一切皆可自给,但发展滞后。当时,清政府对外采取的是闭关政策,对外通商仅限广州一口,并设立了“公行制度”,规定外商来华贸易只能在经政府特许的“公行”进行。在这个社会中,外国商品的输入自然会遇  相似文献   
25.
1919年,严复咬牙切齿地说道:“以年老之人,鸦片不复吸食,筋肉酸楚,殆不可任,夜间百服药不能睡。嗟夫,可谓苦已!”又说,“世间如有魔鬼,则此物是耳。”晚年严复,被鸦片折磨得苦不堪言。  相似文献   
26.
老溪 《公民与法治》2010,(15):47-48
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天,在谈到网络游戏的时候,这位朋友气愤地说:日本、韩国在网上弄的那些卡通游戏之类,就是用来祸害中国少年儿童的。我一听,有道理,就接一句:就是说,相当于19世纪英国向中国倾销的鸦片了?朋友说:比鸦片还厉害,那时的鸦片只是成年人抽,而且是有钱的人才能抽,现在的网络游戏可是针对少年儿童的,而且青年,中年,老年,都感兴趣,一旦陷进去,  相似文献   
27.
贺光辉 《支部生活》2009,(12):51-52
解放前,云南种毒、吸毒、贩毒问题极为严重。全省罂粟种植240余万亩,年产鸦片5000万两,鸦片烟民达200万人以上。在人口集中的城镇和盛产鸦片地区,烟馆林立,毒雾弥漫。贩运烟土的马帮,有的携快枪、持利刃、摇幡旗、示声威。解放后,在中共云南省委的领导下,开展了大规模的禁毒、肃毒运动,基本肃清了鸦片烟毒在云南的危害。  相似文献   
28.
高峰 《传承》2009,(5):43-45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发动人民群众,横扫贪、毒、娼、赌四害,净化社会环境。社会净化运动涤荡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清理了腐败分子,使社会风气清新健康,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9.
暹罗曼谷王朝在鸦片问题上施行的是一种比较矛盾的政策,一方面,历代国王都试图限制乃至消除国内的鸦片吸食习惯;另一方面,暹罗政府又力图从鸦片销售中汲取税收。这种政策上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迄今为止毒品问题在泰国仍难以根除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30.
鸦片国     
胡芸菲 《法制》2000,(6):41-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