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6篇
  免费   123篇
各国政治   82篇
工人农民   168篇
世界政治   108篇
外交国际关系   165篇
法律   1111篇
中国共产党   291篇
中国政治   473篇
政治理论   418篇
综合类   101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419篇
  2012年   261篇
  2011年   207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231篇
  2008年   245篇
  2007年   234篇
  2006年   230篇
  2005年   227篇
  2004年   224篇
  2003年   188篇
  2002年   170篇
  2001年   157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工作场所中的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违背了社会伦理准则,但其亲组织性却可以促进组织获取利益,综合而言,该行为兼具了利己与利他动机。基于情感事件理论框架,构建以情感承诺为中介,以积极情绪为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关怀型伦理环境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影响的内在机制。收集来自北京和哈尔滨6家医药企业的调研数据,运用多层次线性回归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关怀型伦理环境对员工的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情感承诺在关怀型伦理环境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积极情绪在关怀型伦理环境与情感承诺的关系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积极情绪在情感承诺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关系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52.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中国经济增长贡献了重要力量,但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民工荒"现象也反映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劲不足的问题。因此,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扫除路径障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扩充化的推拉理论,可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划分为源自农村的推力、源自城镇的拉力和源自制度的摩擦力等三个方面,据此使用最小二乘法(OLS)和Praise-Winsten AR(1)方法进行计量回归,实证结果表明:农村收入水平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提升、农地资源水平下降构成了源自农村的推力;城镇收入水平提升、非农化水平提升、城镇基础设施水平提升构成了源自城镇的拉力;但以劳动力价格扭曲为表现的制度摩擦力,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了显著的阻碍。  相似文献   
953.
运用历史与理论结合的方法,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产生发展的历史、理论逻辑及其规律 作了分析阐述。研究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是中国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中国 化的伟大成果;是时代精神的升华;是在总结经验中曲折发展的;它的发展关键要靠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工会 工作者的勤奋实践、探索思考和开拓;按照新的时代和任务的要求,一定要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954.
雷磊 《政法论丛》2013,(2):12-19
佩雷尔曼的新修辞学理论对法律论证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其核心概念,即作为言说者之主观思维构造的“普泛听众”,具有一种固有而不可化解的内在紧张关系。因为它所指涉的理性概念取决于言说者所内化了的社会、语言和文化视角下的世界观要素以及所涉及的生活领域内的特殊知识兴趣。一方面,“普泛听众”的概念暗含了法律论证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因此位于各种版本的明证和非理性立场之间;另一方面。它坚持的是一种实用主义导向的真理共识论。  相似文献   
955.
本文综述了依据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定义中国中产阶级的两种类型。认为各种定义中呈现出忽略相对性、回避阶级意识、忽视背景条件、忽略理论构建方面的意义以及与中间阶层混淆的特点。指出在定义中产阶级时应考量的几个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认提出了中产阶级定义的理论构建。  相似文献   
956.
在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20世纪30年代“左联”所倡导的“文艺大众化”从文艺的形式与内容、作家立场、社团组织、实践功能等方面探讨了文艺如何大众化,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发展,在中国特定语境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话语形式的孕育。20世纪30年代“文艺大众化”也展现了文艺突围中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艰难探索的过程,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系统化、共识性理论方略的追求,但由于理论论争不彻底等因素,影响了话语表现的不同意见。但从思潮史、理论史的角度而言,20 世纪 30年代“文艺大众化”对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话语的孕育,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历史迈进仍然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57.
张超 《北方法学》2012,(2):79-88
在从事具体的法律理论工作之前,我们必须澄清围绕在法律理论四周的种种误解,确立恰当的研究方法以及厘清法律理论的性质。从分析法理学的视角来看,法律的概念分析就是对法律之本质的探究。分析法理学这一方法论的基本论题需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法律的概念分析不是对法律概念的语义分析;二是概念分析是对法律之必然属性的探究,是对法律这种特定制度性类型的探究,从根本上讲,这是对属于我们的法律概念之自我理解;三是一种合格的法律理论只能是评价性或证立性的;四是法律理论的普遍性不仅不排斥地方性,而且要以地方性为出发点。  相似文献   
958.
从历史上看,美国金融史是一部金融危机和金融改革同步、金融改革和金融理论相互联系的历史。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奥巴马政府推出《2010年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该法案作为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监管的代表性法律,在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代表和金融企业主体社会责任理念指导下,一方面强化美联储的监管地位,另一方面维护消费者合法地位。从金融改革的历史发展看,目前的金融理论和金融改革,主要是西方金融一体化和利益社会化理论共同主导下的一种结局。  相似文献   
959.
《Justice Quarterly》2012,29(3):439-468
This article proposes an alternative vision for what criminal justice can represent such that its interests in becoming a full‐fledged academic discipline are advanced. Linked to philosophical inquiry (the under‐laborer), emphasis is placed on explicating how insights derived from ontology, epistemology, aesthetics, and ethics underscore the field. Coupled with this more probing excursion is psychoanalytic reflexivity (the criminology of the shadow). The manner in which the philosophical lens informs criminal justice is delineated, and the logic of this shadow criminology is described. As dimensions of an inclusive organizing scheme, their potential for fostering integration in crime and justice studies consistent with the goals of disciplinary identity and legitimacy is explored.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proposed model—especially for charting a new direction in theory, research, policy, and pedagogy—are also highlighted.  相似文献   
960.
《Justice Quarterly》2012,29(7):1195-1225
Abstract

From 2000 to 2010, the federal criminal caseload increased roughly 50% with a large portion of this increase attributed to the rise in immigration prosecutions. These changes coupled with recent Supreme Court decisions rendering the guidelines advisory have renewed calls for research examining prosecutorial discretion, particularly with respect to the influence of legal and extralegal factors on charging and bargaining decisions. This study utilizes data (2002–2010) from the Federal Justice Statistics Program database housed within the National Archive of Criminal Justice Data (NACJD). More specifically, the current research examines prosecutorial decisions to decline to charge federal arrestees and to make any changes to the charge from the arresting offense. Results from the multilevel, multivariate models reveal that both extra-legal and legal factors were influential of these decisions. Disaggregated models also revealed considerable variation across different offense types. Finally, districts with higher caseloads had lower odds of a prosecutorial declination and charge ch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