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7篇 |
免费 | 0篇 |
专业分类
各国政治 | 71篇 |
世界政治 | 36篇 |
外交国际关系 | 39篇 |
法律 | 34篇 |
中国共产党 | 3篇 |
中国政治 | 19篇 |
政治理论 | 136篇 |
综合类 | 99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66篇 |
2012年 | 40篇 |
2011年 | 26篇 |
2010年 | 33篇 |
2009年 | 34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23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人类发展道路上的奇葩,它使落后国家短期内走上工业化道路。面对苏联社会中的严重矛盾,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试图开辟新局面。他在苏联尚未作好改革准备的情况下,短期内进行全面改革,最终无力控制局势,导致苏联解体。 相似文献
53.
当蓝绿对峙推进到"北蓝南绿"的区域政治的极端形式时,其结构性困境也在逐一显现。蓝绿两极化政治并非台湾政治发展的宿命。由"颜色政治"向"脱色政治"发展,是走向常态化执政的任何一位台湾政治领导人都无法回避的选择。而突破当下政治的结构性困局,建立超越"颜色政治"的公共伦理,对两岸关系具有多重意涵,大陆因素可以在促进岛内区域政治向有利于两岸关系方面的,发挥实质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4.
20世纪40年代,罗家伦顺应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趋势,从民族与经济、政治、教育、人口、宗教、法律制度、语言文字、地理环境等方面关系的角度探讨了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问题,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民族发展理论。罗家伦将中国民族国家的建构与现代化联系起来,他所注重的工业化、科学化、民主化以及人的现代化,实质上都是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他的民族国家建构理论的主流,正是中华民族在落后的历史条件下,希望通过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技术和经验,通过自己的发展和创造,赶上先进国家、实现民族现代化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5.
石原现象是日本国内政治环境整体"右倾化"的具体表象之一,以其所代表的右翼势力为主要依托,其主要特点是思想上体现右倾与民族主义情结,行为上进行组织整合、企图问鼎国家政权,在政策主张上修宪、改变国家制度以及外交上的排外反华等;其产生与持续演化,受到日本的经济萧条、政党制度、社会思潮与日本文化的特性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石原现象不仅冲击了日本政局、毒化了日本社会,也严重损害了中日关系,必须引起重视与警惕。在安倍当政且日本第三极势力崛起后,注重研究石原现象是审视日本内政外交之间多元互动、应对日本在整个国际格局中非良性作用渗透的重要参照物。 相似文献
56.
本文旨在以第13届国会选举之后马来西亚政治、经济、社会诸领域的状况为主要依据,对作为意象的马来西亚国家和作为实践的马来西亚国家进行考察,进而展开以下两方面的论证:(1)马来西亚国家各组成部分的实践过程如何形塑着马来西亚国家的主导原则与主导功能;(2)马来西亚国家建构与政治制度化的不足及其出路。 相似文献
57.
Luigi Curini 《South European society & politics》2015,20(4):509-531
By making use of an original data-set built based on a codification of all investiture debates of the Italian governments from 1946 to 2014, 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e main factors that explain the choice of a party to devote its attention to the valence issues of corruption and competence in its legislative speeches. Two classes of hypotheses are tested; the first concentrates on spatial reasons, and the second concentrates on contextual factors. Both sets of factors appear to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although no clear temporal trend emerges in party attention over almost seventy years of Italian parliamentary debates. 相似文献
58.
《Diplomacy & Statecraft》2002,13(2):229-242
Often referred to as simply 'Satow', the Guide to Diplomatic Practice stands as a lasting monument to Satow's 'second career' as a scholar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diplomacy. However, there was more to this phase in Satow's life than the Guide's two stout volume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in reconstructing the origins and genesis of this work, Satow's own conception of diplomacy as an historically evolved too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n be examined much more comprehensively than is possible on the basis on the current fifth edition of the Guide. Moreover, this examination will also offer further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of diplomatic studies as an academic discipline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相似文献
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