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14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3篇
政治理论   8篇
综合类   5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31.
2012年3月4日,俄罗斯举行总统大选,普京再次当选俄罗斯总统,"梅普组合"这个在俄罗斯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权力配置形式完成其历史使命。2012年,俄罗斯经济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民经济又回到2008年的水平。此时,我们对"梅普组合"时期俄罗斯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发展政策及战略进行系统地梳理和回顾,在此基础上对俄罗斯经济的发展水平及发展脉络做出客观的判断,进而对该时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对俄罗斯经济未来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32.
对我国转型期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现状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目前的转型期,弱势群体在利益表达上呈现出利益表达渠道众多与表达的低效化、利益表达内容的合理性与利益表达方式的非理性、利益表达的客观必要性与利益表达主体的不成熟性、利益表达的共同性与利益表达的分散性等特点,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主观原因是弱势群体自身在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文化水平,受传统意识影响方面有其局限性。客观原因有利益表达机制不完善和社会团体发展有制度性障碍两大方面。  相似文献   
33.
侦查终结是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的最后程序,在刑事诉讼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我国的侦查终结制度在理论和设计上存在诸多缺陷和弊端,造成了司法应用的混乱。设立侦查期间、明确侦查终结条件、建立案卷材料全部移送制度及完善监督制约和救济机制,是解决目前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4.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由低谷走向高潮、走向全面胜利的最光辉的时代。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展现出纪律严明、倡言真话、以身作则、勤于学习等优良作风与高尚品质。正是这种迥异于腐败丛生的国统区的崭新的精神风貌,吸引了一批批有志之士投入革命阵营,培养了大量的革命人才参与对敌斗争。延安精神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宝贵财富,直到今天仍值得借鉴与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5.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重在预防,避免社会纠纷酿成严重危害社会的恶性事件。而群体性事件初期处置的行动逻辑正是最终形成严重后果的重要原因,因此,厘清初期处置的行动逻辑和重构该逻辑预设,则是防止群体性突发事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6.
时效制度是民事法律的一项基本制度,我国法律关于时效制度的规定过于简单和抽象。本文通过对一件商品房买卖合同案件涉及的仲裁时效问题的分析,对仲裁时效制度的完善,包括时效的起算、时效中断的举证、时效的期间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7.
延安时期,廉政文化建设是边区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党坚持高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旗帜,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发展民主政治重视民主监督,加强制度建设实现依法管权,重视对党员干部开展持续的党性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实践,持续开展正风肃纪运动,大力建设廉洁政府,实现了廉洁政治。卓有成效的廉政文化建设有效地克服了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影响,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彻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巩固了党的团结和统一,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廉政文化建设成果熔铸到延安精神之中,成为我们党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后来的廉政文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38.
先秦儒家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在谈说论辩实践中都特别重视推类思维方法的运用。他们对类和推类的认识体现了儒家的推类理论由不自觉到自觉、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与其他学派相比,儒家的推类主要是推"仁"、推"爱"的推理,是用来阐发其政治伦理思想和主张的主要手段和工具。  相似文献   
39.
“试用期”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的一个部分,是具有对人才的甄选功能的,根据新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10条第2款规定“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如果法律强制规定一定要订立劳动合同,还有时间的限制,那么“试用期”如何发挥其甄选的功能,在法律制度层面“试用期”是否有名存实亡的危险?劳动合同与“试用期”之间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需要考察我国劳动合同制度上对“试用期”定位的变迁,并解读其中蕴涵的法理。  相似文献   
40.
郭佳宁 《行政与法》2008,(4):121-123
消灭时效是民法中古老而复杂的制度。我国现行时效法由于理论积累和立法经验所限,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修改和完善。同时,面对现代消灭时效立法缩短普通期间、统一期间、提高期间开始的主观获知标准等发展趋势,我国未来的时效立法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启示?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探讨,希望对我国未来的消灭时效立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