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8篇
  免费   25篇
各国政治   70篇
工人农民   105篇
世界政治   31篇
外交国际关系   34篇
法律   261篇
中国共产党   55篇
中国政治   81篇
政治理论   122篇
综合类   17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21.
本文通过社会学的角度对东南亚中产阶级存在现状进行分析考察,认为伴随着东南亚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些国家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中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壮大,这一变化促进了东南亚国家市民社会的发展。他们逐渐在政治上具有了一定的表现要求和能力,要求社会更加民主化。现阶段主要表现为各种非政府组织(NGO)崛起,这推动了社会民主化进程向更高层次发展,但是由于东南亚中产阶级力量弱小和自身局限以及政府、传统政治文化影响,决定了东南亚国家民主化发展进程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2.
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女民工,她们抱着不同的理想来到城市,其工作和生活状况虽各有不同,但多处于社会的下层,但她们中的一部分人不向生活低头,通过不懈努力和奋斗,找到了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为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3.
我国理论界社会分层理论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后,我国社会分层的理论研究经历了五个阶段。新中国成立至1957年是阶级分层阶段;1957-1978年是政治分层阶级;1978至80年代中期,政治分层又向“客观的阶级结构”回归;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我国社会出现了贫富差距的大讨论,90年代至今,我国分层研究分析模型具有了明显的多元化趋势。  相似文献   
24.
The purpose of the curr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 maltreatment, social support, and developmental outcomes in first-year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nts were 202 undergraduate students (137 female, 65 male) who completed surveys at two time points: once before entering college and once during their first year of college. It was hypothesized that child maltreatment would predict poorer developmental outcomes in adolescence and early adulthood, but that social support would mediate this relationship.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hild maltreatment related negatively to developmental outcomes and to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dolescent and young adult development related positively to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In addition, a mediational model in which social support mediates child maltreatment and developmental outcomes was supported.
Elise N. PepinEmail:
  相似文献   
25.
In the West, the middle class has been considered a potent agent of the sociopolitical transition toward democracy and the cornerstone of democratic rule. Does a middle class in China think and act democratically and hence serve as the harbinger of democratic change in that country? This study attempts to answer this critical question by examining the attitudinal and behavioral orientations of middle-class individuals toward grassroots self-government in urban China. It is based on data collected from a representative-sample survey conducted in Beijing.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China’s middle class expects grassroots self-government to be formed in a democratic way; yet the middle class is critical of the currently-implemented self-government system because it is not organized as democratically as they expect, and therefore the middle class is less likely to participate in the system. These findings hav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role of the Chinese middle class in the democratization of China.  相似文献   
26.
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需引进网络教学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科学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是实现教学科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在深入研究当前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状况的基础上,引进网络教学质量评估可以提供师生交流的网络平台,提供多层次的评估指标体系,提供富有人情味儿的结果反馈。  相似文献   
27.
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艰苦奋斗精神”,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并赋予其深刻的时代内涵,又充分体现了现代人的崇高追求和高尚境界,是社会主义伦理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精确提炼和生动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艰苦奋斗精神”作为一种精神价值,在不同的时代,内容和形式虽然有所变化,但它绝不会消失。我们要教育和引导青少年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为社会多作贡献。  相似文献   
28.
多元文化政策下的阴影——试析澳大利亚的反种族歧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大利亚政府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 ,逐步废除了白澳政策 ,推行多元文化政策。但二十年来 ,白澳政策阴魂不散 ,不时爆发种族主义事件和言论 ,华人和其他亚裔人深爱其害。另一方面 ,澳大利亚的种族主义也受到本国主流社会、亚洲国家和华侨华人的批评和反对。本文试就对种族主义的表现、发生的原因以及各方面的态度和反应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9.
军事斗争准备中军人的法律期待是一种特殊的法律意识,具有主体特定性、利益追求性、军事关联性、内容预期性等特点,产生于个人利益及其与军事行动间冲突的存在和良好的法治环境之中,包括对立法、执法和战争法规的期待.它直接而且根本地影响和制约战时部队的战斗力.目前部队官兵法律期待的状况,还不能完全适应军事斗争准备任务的现实需要,应当予以培养和引导.  相似文献   
30.
平台用工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具有劳动法讨论意义的是组织型平台,包括基于劳动合同的模式和非基于劳动合同的模式,后者是法律关系定性争论的对象。此种非基于劳动合同的平台用工模式不同于常规劳动关系,在劳动过程中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平台控制与劳务提供者自主,不符合现有从属性标准,不成立劳动关系,在现行法中属于民事非典型合同中的混合合同。此种平台用工在当前"从属性劳动—独立性劳动"构成的"劳动二分法"框架下不能实现有效调整,给予劳务提供者的权益保障不足。问题的成因在于劳务提供者的学理定位是"类雇员",此种平台用工的本质是承揽合同社会化,属于"劳动二分法"下的制度空白地带。因此,应根据此种平台用工中劳务提供者的社会保护必要性,构建介于民法与劳动法之间的"类雇员"规范体系,推动法律对社会劳务给付的调整框架从"劳动二分法"向"劳动三分法"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