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8篇
  免费   16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79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96篇
中国共产党   41篇
中国政治   412篇
政治理论   137篇
综合类   819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51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0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新时期大学生廉洁文化传播,不仅需要依托新媒体的技术优势,而且要渗透到以新媒体架构的虚拟空间。新媒体在廉洁文化传播中具有监督、批判、引领和建设"四大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客观存在着传播的信息真实性难以准确界定、引发的舆论导向性难以科学把握、廉洁文化传播的针对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廉洁文化传播的氛围有待进一步营造等现实问题和发展难题。因此,我们要依托新媒体的独特优势,凸显监督功能,彰显廉洁文化传播引力;拓展多元载体,形成廉洁文化传播合力;注重对接融合,提升廉洁文化传播效力,不断丰富和拓展大学生廉洁文化传播的载体和路径,全面提升大学生廉洁文化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942.
当前巨变的复杂的网络环境,激增的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传统道德教育的局限性都对网络制度的有效供给提出了迫切需求。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与制度伦理有机结合,利用网络制度培育大学生网络道德,弥补传统道德教育的缺陷,有其必要性。同时,利用制度伦理培育大学生网络道德不可因循守旧,要坚持严肃性与包容性相结合、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943.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高专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的数量也随之逐年剧增,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理念、就业价值观、就业方式及形式等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目前,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方式及就业理念已成为人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针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方式及就业理念进行调查分析,旨在完善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辅导机制,以帮助高职高专毕业生实现职业梦想.  相似文献   
944.
日本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起步较早,在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立法建设和制度保障等方面已积累丰富经验,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对推进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具有现实借鉴价值。我们应在比较和反思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志愿活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实际功效。  相似文献   
945.
在抓好素质教育的众多方面,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是提高在校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音乐素质的培养,可以进一步发掘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外在的精神文化内化为个人自身的素质,以促进大学生形象思维开发,塑造完善人格、培养高尚情操,提高空间想象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946.
90后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政治认同不但影响到自身政治素质的提高与完善,而且关系国家政治的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前景。对影响90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多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如下:促进经济发展,创造新的政绩资源;倡导社会交流意识形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947.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多维思考及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廉洁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不仅是坚固社会廉洁建设根基的现实要求,也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建设和谐校园的迫切需要。高校应从教育制度、教育主体、教育载体、教育内容四个路径入手,建立健全大学生廉洁教育长效机制,不断拓展廉洁教育主体领域,努力搭建廉洁教育创新平台,有力彰显大学生廉洁教育时代特征,着力实现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948.
国内对普通本科大学生体质状况的研究已有不少的报道和成果,但对警察院校学生体质现状研究鲜有涉及,为准确认识当前警察院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特以2013年福建警察学院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各项数据和评判指标为例,采用SPSS19.0 for Window的数据统计功能,从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三项指标,按公安、司法本科专业和普通本科专业、性别、年级分别进行分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福建警察学院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均符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其中公安、司法本科专业学生和普通本科专业学生三项指标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49.
Jane Ellen Harrison (1850–1928) and Virginia Woolf (1882–1941) are two of the most iconic figures in British feminist history whose enduring influence have helped create and sustain a multitude of feminist discourses. Interestingly, both produced their landmark feminist studies in Cambridge when it was, arguably, the most aggressively anti-feminist institution in Britain at that time. Evidence of the kind of institutionalized disciplinary control Cambridge historically exercised on women can be found in the three Committals books (1823–1894) of the Spinning House (1631–1894) in the University archives. So called because the inmates were given wool to spin, the Spinning House was a penitentiary for young girls who were judged to be compromising the morals of the undergraduates. The Spinning House had its basis in the legal authority of the University which declared ‘That the University by virtue of their Charter sanctioned by Act of Parliament, have an undoubted right to cause the Public Street to be inspected, and loose and disorderly women to be taken up and sent to the Spinning House or the house of correction’.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culture encapsulated by the Spinning House, women academics, in the lat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were making tremendous efforts to bring about intellectual equality. And though the two—the spinner and the woman student—occupied mutually exclusive spaces, they were nevertheless held on the margins of the power structure that produced both.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ocio-historical context and the puritan intellectual politics of Cambridge against which feminist theories of Harrison and Woolf were produced to identify some of the methods with which they negotiated masculine orthodoxy and structured their feminist discourse of alterity.  相似文献   
95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观幸福感"已经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主观幸福感也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我国学者运用国外编制的量表或对其修改后的量表测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发现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众多,主要包括:人格特征、自我效能、归因方式、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体育干预、自尊等等。但是在培养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这方面还欠缺较成熟的、可操作性较强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