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733篇
  免费   1470篇
各国政治   1060篇
工人农民   1430篇
世界政治   68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402篇
法律   13709篇
中国共产党   2752篇
中国政治   7281篇
政治理论   3034篇
综合类   18853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35篇
  2022年   312篇
  2021年   551篇
  2020年   939篇
  2019年   519篇
  2018年   594篇
  2017年   616篇
  2016年   728篇
  2015年   786篇
  2014年   2561篇
  2013年   3363篇
  2012年   3216篇
  2011年   3367篇
  2010年   3128篇
  2009年   3354篇
  2008年   3771篇
  2007年   3901篇
  2006年   4055篇
  2005年   3703篇
  2004年   3601篇
  2003年   2752篇
  2002年   2309篇
  2001年   1676篇
  2000年   866篇
  1999年   209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加强“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为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出了新的建设要求与总体目标。从新时代的语境中加以分析,发现如今服务型政府建设还有许多不满足新要求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政府的服务范围、服务理念、服务主体和服务供给机制等方面。针对上述几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明确服务边界、牢固树立服务行政理念、加强服务队伍建设、形成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等方面来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ere is a general assumption in democracy promotion that liberal democracy is the panacea that will solve al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roblems faced by developing countries. Using the concept of “good society” as analytical prism,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while there is a rhetorical agreement as to what the “good society” entails, democracy promotion practices fail to allow for recipients’ inclusion in the negotiation and delivery of the “good society”. Contrasting US and Tunisian discourses on the “good society”,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democracy promotion practices are underpinned by neoliberal parameters borne out from a reliance on the transition paradigm, which in turn leave little room to democracy promotion recipients to formulate knowledge claims supporting the emergence of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of the “good society”. In contrast, the article opens up a reflective pathway to a negotiated democratic knowledge, which would reside in a paradigmatic change that consists in the abandonment of the transition paradigm in favour of a “democratic emergence” paradigm.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刑法对诽谤罪采取自诉为主、公诉为补充的双轨制模式。由于刑法但书“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公诉依据具有模糊性,同时司法解释本身缺乏解释力和可操作性,存在同义解释、近义解释等问题,加剧了公诉诽谤罪和其他罪名之间的冲突和竞合,特别是当被害人为地方领导干部时,诽谤罪的公诉权在实务中存在被滥用风险,部分限制公诉权的要件在实务中被淡化甚至忽略。从相对狭义的角度看,“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只有在行为人对侵犯个体法益具备主观故意,但对侵犯社会法益或国家法益不具备主观故意(或无法证明其具备故意)的情形下,才有其独特的法律适用价值并不与刑法其他罪名相冲突。为妥善处理和平衡诽谤犯罪中惩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关系,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内外部变化,建议通过修改我国刑法,将诽谤罪区分为情节不严重、情节严重、情节特别严重的三种形态,为充分保障宪法权利,情节不严重的不作为犯罪处罚;为充分保障自诉权,情节严重的为绝对告诉乃论;为依法惩治犯罪,对符合特定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情节特别严重的诽谤犯罪可以依法公诉,以维护网络信息秩序。  相似文献   
14.
张红 《财经法学》2020,(3):150-160
个人信息本来是极其隐私的事物,在大数据时代却时刻处于"裸奔"状态,时刻面临被侵犯的风险。特别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大数据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个人信息保护再次引起关注。整体而言,日本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个人优先"与"公共优先"的宗旨博弈为出发点,以"个人信息"的概念界定为基础,以个人信息权的保护为核心,以个人信息保护机构的独立设置为落脚点,为个人信息的保护奠定了基础。我国应当积极行动起来,尽快颁布《个人信息保护法》,助力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和数字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is article assembles a picture of Yemen’s 2013–14 National Dialogue Conference (NDC) by collecting perspectives from local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CSOs), which are contrasted to the views of international commentators. Despite all efforts by internal parties as well a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dialogue failed to avert war, which broke out shortly after. Through interviews with 50 CSOs, we reconstructed the reasons for failure, as well a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observed strengths of the dialogue. Half of the consulted organizations were directly involved in the NDC, either as an invited participant or in a brokerage role. The other half concerns outside observers. We identify aspects on which the opinion of the CSOs converge, but also highlight striking divergences depending on insider/outsider status. In contrast to the view espoused in the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the CSOs overall feel that, in spite of all its procedural and substantive flaws, the NDC was a significant junction in the long road towards peace and stability and laid important groundwork for future dialogues.  相似文献   
16.
高志刚 《法学论坛》2022,37(1):97-108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司法改革的推进需要在实践理性的指导下,通过新的方法论体系来予以重新解读和把握。当下司法改革的方法论面临价值理性缺失、工具理性误区和理论范式失衡的现实困境,需要在问题导向的基础上,借鉴和利用多种社会科学方法,透过多种视角探讨如何认识改革、如何推进改革、如何评价改革,在实践建构中实现方法体系的反思性整合。以"制度化的社会回应型司法"为基本目标,协调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冲突,统合国家治理的实践逻辑与法治的价值逻辑,统筹推进司法制度的改革和构建。  相似文献   
17.
动产所有权让与中的交付,又称动产所有权出让或转让中的占有的移转,其既为动产所有权让与的公示方法,也通常为动产所有权让与发生物权变动效力的要件,类型上涵括现实交付、观念交付及其他特殊形态的交付。我国民法典物权编对于此等交付的厘定(规定)较为简略或存有阙如,宜结合域外立法成例、法理或学理而予阐释、厘清及释明。透过如是的工作和努力,期冀可以建构起我国动产所有权让与中交付规则或制度的解释论("注释论""评注论")系统,由此使这一规则或制度可裨益于我国的社会生活与经济实践,并进而发挥其具有的积极功用与价值。  相似文献   
18.
"河长制"全面实施以来,我国河流管理与保护成效显著。"河长制"确认各级河长在河流管理保护中的职责,通过对河长每年工作履职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并实施严格追责等措施,促进了我国水环境和水生态质量的改善并向长久保持。在实践中,我国"河长制"面临着本质偏离、考核异化、多元共治欠缺的困境,使得河流治理容易出现短期、反弹等现象,影响了"河长制"的实效。为此必须通过明晰各级河长的责任,确保以责任驱动"河长制"工作;建立多层面的科学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坚持多元共治,弱化对行政权力的依赖来优化"河长制"制度,保障"河长制"的长效化、法治化。  相似文献   
19.
作为预告登记的一个子类型,按照法教义学的逻辑推演,抵押预告登记并不产生优先受偿效力。但该制度的创设目的在于满足商品房预售交易中当事人的担保需求,若抵押预告登记权利人最终无法实现优先受偿权,这一制度将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最终沦为具文。当符合已办理建筑物所有权首次登记且预告登记未失效等条件时,抵押预告登记转本登记的实质条件已满足,允许抵押预告登记权利人直接行使优先受偿权并不违反物权法基本原理。虽然《民法典担保制度解释》最终未对强制执行程序中抵押预告登记的效力作出规定,但不妨碍预告登记权利人依照该司法解释第52条第1款的规定行使优先受偿权。在破产程序中,抵押预告登记权利人行使优先受偿权无须以已办理建筑物所有权首次登记为前提,优先受偿的范围也不应限制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时抵押财产的价值范围内。  相似文献   
20.
夏红莉 《理论建设》2020,36(2):72-76
政治能力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第一位的能力。当前党员干部政治能力建设中还存在着政治敏锐性不高、政治定力不足、政治担当不够、政治执行力不强等问题,究其原因,既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因此,新时代提升党员干部政治能力,必须从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出发,从党员干部个人和党组织主客观两个方面切入,既靠党员干部自身努力内外兼修提升政治能力,也要靠组织培养,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