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7篇
  免费   16篇
各国政治   11篇
工人农民   25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14篇
法律   197篇
中国共产党   173篇
中国政治   287篇
政治理论   54篇
综合类   32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社会资本是政治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社会资源,对于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的发展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2.
文章简述了大西南石山区水资源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西南石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3.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环境观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同时人类又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的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环境观向人们提供了一条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线索,为当今人类走出生存困境、摆脱危机指明了正确方向。要想使人类社会和谐持续发展必须尊重和掌握自然规律,建立把现代的发展与将来发展结合起来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34.
文章通过对高校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主要任务和存在问题的研究,阐述了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如何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5.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行政补偿制度的一种具体形式。作为理论思维和实践经验的成果,该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有其存在的现实基础和理论依据。缓解森林生态功能衰退和解决我国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的尴尬状况是该制度提出的现实基础,而对财产权的保护和“公平负担原则”则是该制度存在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6.
生产力的发展能够促进当地民族文化的保护繁荣,是建国后的历史证明了的事实;现在也有可靠根据,即上马水电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当地的民族文化就能够得到保护和繁荣。  相似文献   
137.
经济公益诉讼地位的不确定及其制度的缺失使诸多侵害国家、社会和不特定多数人利益的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制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治建设的推进。公益诉讼作为一种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特殊方式,为公众已经觉醒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提供了一个新的施展平台,公益诉讼制度有利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全面维护,有利于监督并提高行政机关依法办事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8.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中,"和谐"应该是一个最高的范畴。从"和谐"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看,社会主义对人类文明有着巨大的进步。这些进步在总体上可以归纳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全面进步,个体与群体(社会)的和谐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全面进步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全面进步等。  相似文献   
139.
随着我国生态保护和国土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生态移民问题已成为全国许多地区的共性问题。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是一个综合的社会转变过程,其不仅仅是居住地的改变,还存在人力资本的提升、社会关系的重塑以及思想意识的变迁等问题。面对生态移民在社会适应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境,需要从政府层面、主体层面、社区层面和社会层面采取措施,突破其社会适应的困境,让其在迁入地“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40.
《中东研究》2012,48(5):671-682
This article employs the methodology of conceptual history to contest two of the most common theoretical approaches dominat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modernity in the field of Middle Eastern studies. The first approach relies on the assumption of incompatibility between modernity and Islam and captures Arab modernity using concepts such as ‘adoption’. The second understands Arab modernity through concepts such as ‘imitation’, contending that it is a legacy of Western imperialism. This article challenges both theories by examining the genealogy of tamaddun (civilization, being civilized), a pivotal concept used in nineteenth-century Arabic to imagine modernity. The genealogy of tamaddun elucidates that medieval paradigms derived from the concept of madina (polity) were rediscovered, reimagined, and reus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rise of the nation-state and the challenge of Western imperialism. The article suggests understanding Arab modernity and its critique from within, rather than outside of, the temporality of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